文·段宏刚

中国书法跟汉字在新石器时代同步形成,最早的“书法”跟现在的书法一词,在含义上不太一样,最初是指“汉字的书写法则”,仅仅以实用为目的。战国以后,随着毛笔被发明出来,又随着秦始皇对“书同文”政策的推行,汉字从金文变成了小篆,人们在用毛笔书写过程中,除过遵循一定的法度和法则之外,还可以通过用笔加入一些艺术化的审美趣味,于是,到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的结构完全确立下来,不再以追求实用价值为目的,向着追求艺术价值的方向突飞猛进。

魏晋以后的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含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许多内容。

《张迁碑》

汉字在书写材质上也在不断变化。

夏、商、西周时期以镌刻在骨头和青铜器上为主,春秋战国时期以刻在竹片和木片上为主,秦汉以来,形成刻碑、立碑,用石碑给帝王歌功颂德,或者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风气,所以,从秦汉到魏晋再到隋唐,凡是很经典的书法作品,大部分保留在石碑上,可以永世长存。

魏碑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刻石书法的统称,魏碑书体的笔画丰腴圆润严,朴厚灵动,但不显得板刻,是汉字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一种字体,在书写中既吸收了隶书的某些特点,又脱离了隶书,表现出楷书的某些特点,整体格调以雄浑、拙朴、敦厚、险峻为主,比起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笔画要求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隶书来说,魏碑把结构流丽飞动,结体活泼自由的特征,发挥得很好,对后边楷书的结体和笔法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张猛龙碑》

新型的写字材料——纸张,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发明出来,但刻石艺术在此时正处在发展的高峰期,书法家更乐意把书法作品留在石碑上,这种做法是对秦汉以来保存书法字体的一种继承,同时还是对国家文化导向的一种执行。

因为秦汉以来,刻碑风气很盛,任何事情都可以立碑见证,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跟石碑打交道,帝王需要功德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平民在去世时需要墓碑来为自己做个记号,方便后人去祭拜。

除过功德碑,还有庙碑、家训碑、托物碑、纪念碑、坛碑,城碑、桥碑,等等,类型多达30多种,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贞碑》

工匠在制作石碑时,要先邀请书法名家用朱砂把字体写在碑石上,然后再镌刻出来,制作石碑的方式跟夏商周时期制作青铜器区别并不大,融合了写和刻两种工艺。

另一方面,作为承载书法作品的材质,石碑的质地相当坚硬,工匠用刻刀雕刻时,又赋予了书法字体劲健、浑厚、爽利、坚韧的金石味,这是把书法单纯地写在纸张上无法对比的。

因此,从唐代以后,文人圈逐渐发现石刻书法的妙趣后,形成了一股研究古代青铜器和刻石的学问,就是人们常说的“金石学”。

《曹全碑》

到宋代时,金石学被重视起来,因为从金石学里能看到文字学和史学的发展规律,对学问家的诱惑很大。

学问家通过研究金石学,可以分析和考证古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有助于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对文字学、历史学、冶金学、美术等领域的拓展,都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到清朝中叶,学者们强调“通经致用”,金石学迎来了发展高峰,诞生了许多大学问家,其中,以“乾嘉学派”的成就最大。

魏碑之所以能成为金石学里影响最大的书法之一,主要是跟魏碑字体的形态有很大关系。

《郑文公碑》

因为魏碑是汉字和书法演进历史里承上启下的过渡性字体,重要性不可替代,它上承汉隶,既保留了汉隶的某些优点,又改变了汉隶的一些特征,在结构和用笔上更加趋于规范化。

正是这种改变,让魏碑开启了楷书的发展,至唐代时,楷书终于发展成熟,变成一种标准化字体,最终确立了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

而金石学在20世纪初期,逐渐被考古学代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