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不管市場形勢如何,我們總能聽到一句話,那就是買房要趁早,且買得越多越好。僅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證明買房賺錢早已深入人心,在抱怨高房價的背後並不缺乏大家推動的影子。簡單來說曾幾何時,幾乎所有人都一致希望房價只漲不跌,原因很簡單,由房價突增帶來的財富是如此的低風險且便捷,這對於傳統的銀行理財利率來說,這無疑是就是天上掉餡餅,也許大家並不會承認,但毋容置疑的是大家都曾是追夢人,只是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敗了

如果站在基礎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大家都知道能賺錢時,那就說明你沒有多大機會了。此時將這一句話放在房地產行業中,無疑透露了市場本質,這一點在一二線城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均值漲幅4倍的前提下,部分中心城區卻突破20倍大關,這就是市場紅利和人口結構疊加的結果。

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商品雖增值潛力無限,但不代表沒有盡頭。從城市羣效應來看,近些年三四線城市走向似乎佐證了這個觀點,自從98年房改以來,市場就一直在走棚改路線,特別是在2013-2015年期間,在大拆大建的引導下,本地拆遷戶拿着鉅額現金去縣城買房。表面上來看,城鎮化進程飛快上漲,但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這是一次不可逆轉的消費力缺失

當前樓市到了最關鍵時刻,2大拐點將至,甚至超出政策範疇

一是由於以往透支型的發展模式,市場層面拐點接踵而至,其中人口至關重要。首先我們得了解一份數據,在過去40年時間裏,幾乎有6.6億農村人口進城。與之隨來的是城鎮化進程由17.9%提升至41.7%,市場銷售面積、投資增速持續上漲,特別是在貸款買房的助推下,與其說人人有房,還不如說人人負債

其次資金流向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1月份我國廣義貨幣M2首次超過200萬億,而距上一次100萬億纔不到7年。簡單來說有大量資金流入市場,反觀個人消費並沒有實質性上漲,例如傢俱、基本生活用品,僅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很直觀判斷最後資金都流入了樓市,但從目前現狀來看,這已經成爲過去式。

二是作爲供給端,開發商的日子並不好過,市場規模突破16萬億的背後以價換量的道路正式開啓。從數據上來看,去年全國出臺調控次數高達620次,而截至至今,開發商申請破產數量接近1000家,僅從這一點來看,這就是成正比趨勢。

其次宏觀條件的變化,使得開發商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例如住建部、銀保監會、央行強勢出手,從降息降準隔離樓市、嚴格管控開發貸項目、再到取消預售制試點這系列流程,即使是普通人,都能明白市場早已不復當年。最關鍵的是在本身今年7月份迎來債務頂峯的前提下,一場“黑天鵝”徹底打破現有格局。

僅從這2點來看,我們不難能判斷這一次樓市貶值潮將至,原因很簡單,衆所周知樓市形勢如何,就看二手房市場。而據最新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城市二手房房源激增,其中杭州甚至突破10萬大關,最關鍵的是房價並未出現實質性下跌,這就是說明當前購房者並不買賬,而持房者就顯得很焦慮。

客觀來講,這一次房價極大可能“高位解體”。通俗來講,調控的目的不在於使其房價下跌,而是讓剛需羣體有房可住。僅針對這一點,最近興起的租賃市場、公租房等入市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其次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打破現有供地結構。一旦這種高壓調控持續3年以上,樓市泡沫自然而然就會消除,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用時間解決高房價

房價雖迎來拐點,但並非百利無一弊,馬雲擔心的事正在發生

一是住房需求的斷層使得房子成爲一種直接成本。簡單來說在我國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前提下,人口出生率仍處於逐漸下跌趨勢,這就說明2028年人口負增長提前將至。這對於90後羣體來說,贍養4-6個老人乃是常見之事,而到了那時房產稅早已落地,僅持房成本就是一筆巨大開銷。

二是房地產經濟的擠壓效應日益凸顯,不僅僅是城市經濟,甚至波及到市場經濟。對於這一點馬雲曾明確表示電商經濟使得實體經濟運營成本降低,而高房價卻促使了高房租,在某種程度來看,這成爲了市場快速發展的枷鎖。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有不少人調侃道“房價高了,手裏的錢卻越來越少,幸福感缺失,滿大街的都是中介和藥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