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價爲何上漲如此之快?特別在房價井噴式發展的過程中,選擇買房入市的人反而觸底反彈,最本質原因就是房子早已和大家的衣食住行直接掛鉤,甚至買房也逐漸成爲一種職業。客觀來講,本身我國房地產發展起點較低,僅從90年代纔開放市場,存在一定紅利期無可厚非,但問題關鍵在於其週期似乎沒有盡頭。從數據上來看,在上一輪週期中,房價漲幅4倍也是常見之事,其中不缺乏一二線城市突破15倍。也許從投資回報率來看,買房的確稱得上是穩賺不賠的生意,本來沒有人知道,後來賺錢的人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大道理

事實上從高房價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更加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地價、土地財政。表面上來看房價取決於供需平衡,但實際上市場早已脫離了軌道。限價政策的存在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房價上漲時,遏制房價傾斜剛需,而在下跌時,卻被大家調侃成託底市場。量價本身成反比關係,但在多重外界因素影響下,正比效應也是意料之中

至於土地財政,本質上來講就是稅收,這對於地方城市來說,幾乎是零成本高回報。據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賣地收入超過千億的城市就高達16個,也許靠着土地喫飯,賣相不好,但不得不城市經濟步步升高。但其後果也就隨之而來,高地價的延伸是高房價,高房價的背後是居民收入低下,說到底最後的錢還是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市場輪廓大局已定,2大趨勢來勢洶洶,將波及全國市場

一是庫存將成爲地方城市、開發商最後一根稻草。也許從4-5月數據來看,多地的銷售面積和開盤效應都回到去年同期。但從城市羣格局來看,卻僅限於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其實有心人會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城鎮羣拉動效應早已轉變爲由點到面,換句話來說,無論是環京樓市、還是長三角,周邊趨勢仍處於低迷階段。

那該如何高效去庫存呢?對於城市主體來說,放開政策也許是唯一的出路,但在當下政策清晰明瞭的定位下,這顯然沒有出路,只是多了一個“政策一日遊”的案例;對於開發商來說,打折、促銷也許只是下下選,或者說在市場熱度良好的背景下,幾乎一致性選擇收回優惠活動,營造哄搶氣氛,以便滿足購房者買漲不買跌的心態。那問題來了,有人會上當嗎?

二是資金壓力不僅僅體現開發商,更多的是整個市場的宏觀條件和購房者本身。衆所周知,早在去年央行首次提出LPR基準加點主導房貸利率,目的就在於將資金隔離樓市,扶持實體經濟。反觀銀保監會更是嚴加管控開發貸項目,即使開發商有錢,也不能大手大腳花錢。

其次在國內外環境的衝擊下,“新基建”“地攤經濟”因勢崛起,原因很簡單,利用最簡單的方式拉動市場消費。客觀來講,這對於本身高房租的現狀有一定衝突,但重點仍在於購房者本身,連自己都生存不了,哪來的錢買房呢?平心而論,現在大家的購房觀念開始受到衝擊,甚至潛移默化,畢竟個人消費提高才是最關鍵的

從以上2點來看,我只能說7月份起,買房要像“買蘿蔔”一樣,房子需要的是表裏如一,貨比三家。或者說最關鍵因素還是開發商債務危機將會在7月份達到頂峯,甚至突破萬億。這對於本身來臨的金九銀十來說,並不是好消息。從商業角度來看,絕大多數開發商都早已陸續準備自己的大招。如果要說更直白的話,那就是購房者請儘量挑房子,主動權絕對在你手上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最近國家緊急出手,一方面監管部門明確表示2020年要基本完成城中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也就是說大規模拆遷的時代正式成爲過去;另一方面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提前落地,而在此之前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審批權下發早已完成,不出意外的話,未來2年內供地結構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國家一錘定音的背景下,這2類人要有麻煩,也許有些人還未意識到

一是仍沉浸在幻想中的持房者,這裏指的是持破舊小或者多套房的人。前者的壓力將會來源於今年剛確定的舊改任務,使得棚改失去了最後一次拐點,換句話你說以前多少錢買的,現在還得降價賣出去;至於後者的壓力來源於市場的飽和度,僅從二手房量增價不跌來看,房子虧錢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二是將房產集中在三四線城市的人。也許對於這一部分人來說,並不存在投機買房成分,但不得不說三四線城市市場並不存在保值因素,無論是人口流失還是經濟層面,房價跟居民收入來比較,仍處於較高水平,而最大沖擊無疑就是房子根本賣不出去,至於有多難賣,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