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是發源於江西省修水縣黃龍山梨樹堝,流經江西、湖南的內陸河。河流屬洞庭水系,

主要流經湖南省平江縣和汨羅市境內,其中平江縣192.9公里,汨羅市61.5公里,兩座城市均以汨羅江而得名。

汨羅江的出名與屈原有很大的關係。據傳,戰國末期的政治家、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上居住過,並在此創作了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神戀歌《九歌》。被譽爲玉笥山八景之首的“騷臺”(《離騷》、《九歌》、《懷沙》等寫作於此),至今仍是文人騷客們神往的文化聖地。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陷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倉皇逃往陳國(今河南淮陽)。屈原得到都城被攻破的消息後,懷着極其悲痛的心情,永遠告別了故鄉秭歸和心心念念都城郢,然後南行至長沙。

屈原南行後,心中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於是又折回了洞庭。然而,楚國殘酷的現實使他感到復國的無望。平生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和凌雲壯志,隨着都城的淪陷而付諸東流。倍感救國無門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和對楚國的眷戀,於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作《懷沙》後懷石投江而亡。

很多人讀到這裏,會有這樣的疑問,雖然都城淪陷,作爲昔日三呂大夫的屈原,遠離朝廷政治漩渦,平平安安地做個百姓豈不更好?爲什麼要投江而死呢?答案要從屈原的身世、楚國的現狀及詩人偉岸高潔的品格說起。

首先、屈原的身世:關於屈原的身世,《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裏曾有這樣的記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其大意是說屈原和楚國王室是同姓一族,也即現代人常說的皇室貴族。屈原不但有高貴的血統,而且有出衆的才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描述,足見其才華很受楚懷王的重用。出身高貴、才華橫溢、報國無門的家國情懷,是屈原投江的一大原因。

其次、楚國的現狀:除了出身高貴、才華橫溢外、報國無門外,屈原投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楚國殘酷的現實——奸臣當道。屈原兩次在外飄蕩的經歷,都曾與奸臣當道有關。第一次因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在楚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在遭到楚懷王疏遠後,屈原自己離開了郢都來到漢北。他在《九章·抽思》中這樣寫道:“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第二次是楚襄王即位後,屈原受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的陷害,被楚襄王放逐到江南。在長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鬱積了深厚的悲痛和對祖國的眷戀之情。然秦國滅楚、襄王逃陳的殘酷現實,使其倍感復國無望、報國無門的無奈和悲愴。

其三、偉岸的品格:屈原偉岸高潔的品格,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多有體現。“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表現了屈原不與佞臣同流合污的貞潔品格。“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qú)乎!”。其大意是:剛洗完頭一定要撣一撣帽子,剛洗完澡一定要抖一抖衣裳。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裏,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屈原純潔如美玉的偉岸人格、高潔品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也是屈原選擇投江而死根本原因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