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广州花都两男童被发现

在车内窒息身亡一事,

家属要求车主担责

引发了大量关注。

6月20日早上10点半,在广州花都区,有两名男童在路边玩耍并进入一家庭院里的汽车内,最终被困窒息身亡。

经警方初步鉴定,2名男童体表均无外伤,结合现场勘验情况,分析为2名男童自行进入未锁车门的车内活动,过程中,触碰车内中控门锁按钮导致车门锁死,因年龄太小(一名5岁、另一名4岁)不懂脱困,长时间处于高温闷热环境导致脱水性休克死亡。

00:40

悲剧的发生,同时引发出了更大的争端。死者家属认为车主有一定责任,称车不锁导致小孩进入。其中一个孩子的母亲表示,两个孩子的尸体现在还躺在殡仪馆里,车主没有去过一次,她现在还在等车主的一个交代。

但车主觉得十分冤枉,其家属称自己完全没有责任,车当时停放于自家庭院内,两男孩是私自上车,遥控钥匙有故障时而灵时而不灵的,故一直锁不了车,已故障一个多月,当天车门也就没关紧了。他们已经代表过车主前去吊唁。

双方各执一词,目前涉事车辆已被警方带走,等待下一步的调查。

针对车主是否担责的问题,

网友吵翻了天。

大部分网友都认为,

车主不应该担责,

这家长讹人。

当然,

也有部分网友同情家长,

认为司机担责。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法律点:

车主因何要担责?

由于车锁作用是基于防止他人盗窃车内财物,而非防止儿童进入车内玩耍,故该事故属于意外事件,车主不锁车,根据一般人常理无法预知儿童进内,肯定不应就此承担刑事责任。

死者孩子家属认为车主需要担责,更多是基于民事责任进行认定。死者家属认为车主由于过失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需要就这个事故承担过错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侵权责任大多数情况是一种过错责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相关的法律推定)才适用过错推定责任。由于该事件并无相关法律可推定车主有过错,因此显然不适用过错推定责任,那就剩下过错责任的问题了。

所谓过错责任就是有过错有责任,无过错无责任,车主要承担过错责任,必须同时符合四个法律要件:一是行为人实施了某一行为(本案中可理解为车主不锁车的不作为行为),二是行为人行为时有过错(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本案中车主的行为心态可认为是过失),三是受害人民事权益受到了损害(即发生两孩死亡的损害后果),四是行为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因此,车主是否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关键在于车主的不锁车的行为与小孩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前者导致后者发生的客现联系。

涉事车辆停放位置

按照网友的说法:

这车是在自己家里头的,

这孩子自己闯进私人地方,

这还能怪我?

《民法典》第七编侵权责任中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还有一个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的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事件中院子作为私人地方,车作为私人的财产,未经车主允许,车就不应该被擅自动用。按照法律规定,私人院宅不属于法律中规定的经营场所、公众场所,属个人的私人领域,所以车主本身并不需要尽到安全保障的义务,即孩子进入车内产生了死亡的后果,车主也不会因没锁车没有尽安全保障义务而导致担责。

况且,两小孩子私自闯入私人领域就已经构成私闯民宅,是不合法的行为。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所以,基于不合法的行为后自己引发造成的事故,更不应该由车主进行承担。

(图自网络,图文无关)

在去年有类似的案件,广西陈某把车停到村的篮球场未锁车,未满16且有智力障碍的蒋某在无人注意情况下爬上车最终被闷死。法院认定陈某疏忽大意,没有妥善管理好停放在公共场所的车辆,存在管理不善的过错,故认定车主承担20%的赔偿责任。

但举例的案例中,该领域属于公众地方,允许公众出入,车主自然负有注意的义务,最终也因此承担责任。这也是与该案例中区别最大的地方。

不过,因为该问题的判定并无法律法规的明确界定,目前根据媒体报道和警方通报可能仍不足还原事件的真相,该案纠纷也只有等真的起诉至法院,由法官综合情况才能进行认定。

(图自网络,图文无关)

因为在这种类似的悲剧中,大多由于监护缺失而导致的。

两个小孩年纪仅仅为4岁和5岁,家长放任两个缺少保护能力、安全意识的小孩,脱离监护人的视线,从而导致孩子进入到私人领域,进而使悲剧的产生。

换位思考一下,作为车主,如果自己没有责任,最终出事后却要出于关怀而赔偿,只会出现更多不负责任的监护人,在不受到法律的惩罚的同时,还摊上更多无辜的人。

我们期待也相信当纠纷最终来到法院,法官定会用掷地有声、责任分明的判决,打破公众常说的“和稀泥”的质疑声音。

最后,普法君也呼吁家长们

做好对孩子的监护责任

避免悲剧一次次的发生

编辑 | 法智融媒·法智时讯运营小组

法智时讯是由法智融媒·法治文化传播师团队负责维护的资讯类自媒体,专注传播法律职业群体及法律服务行业的行与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