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关注“顶替成绩”的新闻,看了这么多评论,大多数都是觉得很生气,这种行为破坏教育公平,大家都为被顶替的人鸣不平,但是顶替也分为“顶替学籍”和“顶替成绩”,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顶替成绩”的“历史”非常悠久,在90年代,中专、职高的文凭是大过高中文凭的。中专和职高毕业了是包分配工作的,还是国企,俗称“铁饭碗”。这对于当时的农家子弟来讲是非常好的选择,既能获得城市户口,还能早日参加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如果你读了高中,不但没有工作,还得面临上大学费用的问题,那个年代供一个大学生上大学的难度非常大,不亚于在一线城市全款买房。

当年的政策复读生是不能考中专和职高的,而且复读生要考高中的话要比应届生的分数线高出大约20分左右。当年大部分农村子弟的家境不允许长期上学,复读的更少,有相当一部分是没等到中考就辍学南下打工去了,人是南下打工去了,但是他的学籍档案却是还留在学校。

于是,有的家长就比较有远见,一定要让孩子继续读书,那么孩子第一次中考没有发挥好,复读的难度更大,怎么办?这时候“顶替学籍”就登场了。成绩是顶替者自己考得,借用了被顶替者的中考资格。这个操作难度不大,很普遍,这种做法是违规的,但是很难查,不像现在都是互联网,也不能一刀切,毕竟成绩也是自己考出来的。

“顶替成绩”就是自己考了高分,而成绩被别人拿去上学了,自己浑然不知。这对被顶替者实在是很不公平的,尤其是条件有限的农家子女,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孩子上学,好不容易孩子高考了,结果成绩却被别人用了,想着靠孩子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梦想也随即破碎,对一个家庭的打击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说“顶替学籍”有情可原,“顶替成绩”就罪无可赦了,“顶替学籍”是顶替者有着强烈的在读书学习的愿望,“顶替成绩”却是坐享其他人的成果,这是本质上的区别。随着大家的关注,这种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少,互联网的兴起,让这些操作难以隐秘行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