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關注“頂替成績”的新聞,看了這麼多評論,大多數都是覺得很生氣,這種行爲破壞教育公平,大家都爲被頂替的人鳴不平,但是頂替也分爲“頂替學籍”和“頂替成績”,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頂替成績”的“歷史”非常悠久,在90年代,中專、職高的文憑是大過高中文憑的。中專和職高畢業了是包分配工作的,還是國企,俗稱“鐵飯碗”。這對於當時的農家子弟來講是非常好的選擇,既能獲得城市戶口,還能早日參加工作掙錢養家餬口。如果你讀了高中,不但沒有工作,還得面臨上大學費用的問題,那個年代供一個大學生上大學的難度非常大,不亞於在一線城市全款買房。

當年的政策復讀生是不能考中專和職高的,而且復讀生要考高中的話要比應屆生的分數線高出大約20分左右。當年大部分農村子弟的家境不允許長期上學,復讀的更少,有相當一部分是沒等到中考就輟學南下打工去了,人是南下打工去了,但是他的學籍檔案卻是還留在學校。

於是,有的家長就比較有遠見,一定要讓孩子繼續讀書,那麼孩子第一次中考沒有發揮好,復讀的難度更大,怎麼辦?這時候“頂替學籍”就登場了。成績是頂替者自己考得,借用了被頂替者的中考資格。這個操作難度不大,很普遍,這種做法是違規的,但是很難查,不像現在都是互聯網,也不能一刀切,畢竟成績也是自己考出來的。

“頂替成績”就是自己考了高分,而成績被別人拿去上學了,自己渾然不知。這對被頂替者實在是很不公平的,尤其是條件有限的農家子女,舉全家之力供一個孩子上學,好不容易孩子高考了,結果成績卻被別人用了,想着靠孩子上大學改變命運的夢想也隨即破碎,對一個家庭的打擊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說“頂替學籍”有情可原,“頂替成績”就罪無可赦了,“頂替學籍”是頂替者有着強烈的在讀書學習的願望,“頂替成績”卻是坐享其他人的成果,這是本質上的區別。隨着大家的關注,這種事情肯定會越來越少,互聯網的興起,讓這些操作難以隱祕行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