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保障,教育又是輸送人才的源泉。華爲近年來不斷提升核心技術,就因爲芯片、系統等硬軟件頻頻被“卡脖子”,任正非曾說過“教育是最廉價的安防”,那麼我國又該如何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呢?

2018年,華爲的銷售總收入爲7212億人民幣,淨利潤爲593億人民幣,而研發費用高達1015億人民幣,其研發費用比BAT三家加起來還要多得多。如此高的研發費用,也給華爲帶來了不小的成績。比如其是全球唯一具備5G網絡端到端設備製造的廠商;自研的鴻蒙操作系統、萬物互聯的智能設備逐漸推向市場;自研的麒麟處理器芯片性能優越,逐漸縮短與蘋果、高通處理器之間的差距。但光砸錢是不夠的,砸錢是沒辦法制造出芯片的,得往數學家、物理家和化學家身上砸。

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想要發展和創新就離不開年輕的血液。華爲去年就簽下了8名擁有頂尖學術背景的博士生,年薪在一兩百萬之間,這些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均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計算機領域。這得益於華爲推出的人才計劃,其計劃今年在全球範圍招募200-300名天才少年,推動華爲的技術創新能力。

有數據顯示,我國在全球科研經費排名位居第二,達到2.17萬億美元。如此高的科研經費帶來的回報是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的數量在去年超越美國,位列全球第一。但發表論文不是衡量科學水平的唯一標準,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上,我國僅爲10%,而發達國家高達40%,因此,學術水平在往前發展的同時,也要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其實我國並不缺乏天才,缺乏的是科研土壤。北京大學的天才數學教授許晨陽,在海歸後選擇再次出海,他覺得自己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科研思想已經被固化。之後許晨陽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隊伍拿下阿里巴巴舉辦的全球數學競賽金銀牌,再次印證他出走的言論。

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教育也要跟上發展步伐纔是。就像任正非所說的,中國如果想要發展科學技術,就必須加強對基礎教育的建設,把錢砸在化學家、物理家和數學家身上,才能進行科學創新,提高科研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