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點都在這裏

7月11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峯會在上海落下帷幕。

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爲主題,聚焦“AI技術趨勢”、“AI賦能經濟”以及“AI溫暖家園”三大議題。

大會匯聚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強陣容,包括7位圖靈獎得主、62位中外院士、約500位海內外學界和商界代表一同分享前沿觀點。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雲端峯會的形式舉行,3天的會期中,亮點紛呈,精彩薈萃,跟着小編一起回顧:

業界大佬看AI

李彥宏:AI的發展將經歷3個階段

李彥宏表示,AI的發展會經歷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技術的智能化,第二階段叫做經濟的智能化,第三個階段叫做社會的智能化。目前,我們正處於從經濟智能化的前半段向後半段過渡的時期。

馬化騰:AI勢必帶來一場前所未見的科技和產業革命

馬化騰表示,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正在將人類認知推向更快更高更強。也勢必帶來一場前所未見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目前我們對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未知仍然大於已知,因此騰訊把“科技向善”納入公司使命和願景,騰訊每天都在研究和應用新科技,歸根到底要爲每一位用戶負責,要做到AI向善,要努力讓人工智能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可靠,這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馬雲:AI翻譯成人工智能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高

馬雲表示,AI應該翻譯爲機器智能,翻譯成人工智能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高。如果過去數字技術是讓生活變好,今後數字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的變革,因爲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

馬斯克:認知是目前AI最薄弱的環節

馬斯克表示,如果一定要把AI和機器人分成三個類別,感知、認知和行動,那麼特斯拉已經做到了感知,並且在認知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這其實是一個計算能力的問題,也就是需要多少臺計算機來訓練機器,訓練多長時間,訓練的效率如何。認知是目前最薄弱的環節。這就比如說你能理解概念,但是不代表就能有效地推理,也不代表就能讓人明白你的意思。很多AI都很有創造性,但是不代表就能管理其行動。在行動方面,機器能夠很好地執行。

丁磊:人工智能不是技術問題,是應用場景問題

丁磊表示,人工智能不是技術問題,是應用場景問題,選對了應用場景,發揮的效率就非常高。希望人工智能解決三個問題,讓住在城市的人出行很方便,讓看病更方便,解決教育問題。例如,出行方面,遇到交通燈的控制問題;醫療體系,人工智能可以進行醫學預警,針對血檢、CT、MR等檢查出現的情況,可以通過大數據排查,發現問題,進行預警;教育問題,希望能在政府的指引下,用人工智能爲網上教育提供更好的工具,比如針對每個人的特徵和接受能力不同,編寫不同的教材。

預言五年後人工智能的發展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表示,五年以後,相信人工智能能夠更加賦能各行各業,希望傳統行業都能夠+AI,在城市管理、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都能享受到AI向善的賦能力量。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鄭慶生認爲,五年以後,新基建在各個政府的推動之下,包括所有的創業企業的推動下,使得中國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產業互聯網能夠發展到今天像消費互聯網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高度,使得中國不僅是一個數字大國,還是一個智能大國。

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表示,五年,我們在行業中能夠實現資源更好的泛化,並不是專家可以做,普通投資者也可以做很多有價值的事情,包括效率最大化,這一直是我們做To B行業的追求。

優必選董事長周劍指出,希望看到未來可以有AI打造的養老中心,牀位不用多,100個就夠了。希望把這個模式跑出來,未來向所有老齡化人口做一個推廣,這五年有可能做得到。

明略科技創始人吳明輝認爲,五年之後,應該會看到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場景當中,能夠從現在的感知進入到認知甚至是行動系統,能夠有更多的人工智能分析決策一些複雜應用的實現,相信它會超過人類的能力。

美團點評首席科學家夏華夏表示,五年,技術上AI會受益於幾個方向的影響,一方面是AI+5G、AI+物聯網、AI+機器人,這幾個方面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場景。

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現狀

政策關注人工智能發展

工業和信息產業部科技司高技術處處長徐鵬表示,工信部非常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技術的發展與迭代。工信部將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個人工智能先導區,包括醫療、教育、工業行業、民生與其它經濟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我國已有近30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在談到具體應用場景時,他表示,自動駕駛要給大家以信心。

下一代機器人會有這些新技能

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BO譚旻表示,下一代機器人將更加接近人類的步伐和語態,適應各種複雜的路面,可以在商用空間自由來往。並且更加輕量化,更加耐用。但總體來說,智能機器人還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隨着人工智能的不斷成熟,科技的快速進步,人形機器人一定會進入我們的家庭,成爲最好的陪伴者。

AI和智慧城市

西門子中國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貝拓明表示,中國智能基礎設施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除了智能電網,智慧樓宇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城市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海量數據。傳感器和網關從街道照明、交通管理系統等各種基礎設施中採集數據,並將其傳輸到雲端,實時集合、標準化、分析和解釋數據,同時,在利用數字化優勢的同時也要保證網絡信息安全。

AI和5G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同慶表示,人工智能作爲新基建之智、新基建之腦,最具溢出帶動性和頭雁效應,是數字社會變革的新引擎,加快5G和人工智能的建設,將有力推進中國數字經濟換擋增速,打造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發展動能,構建中國引領全球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競爭力。

AI和隱私保護

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強調,人工智能的相關研究需要重視理論研究和隱私保護學習。將人工智能與多方計算技術相結合,有望實現數據隱私保護。

AI預警突發公衛事件

李蘭娟:AI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指出,AI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公共衛生、疫情研判、情緒管理、地圖服務、基因檢測、藥物研發、互聯網醫院等方面。疫情防控中的大數據研判對高危人員的排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防控的模型、智慧抗疫APP工具來篩查高危人羣,提出就醫指南,對於甄別、控制傳染病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智能診斷方面,通過對病毒樣本自動化的基因組分析,能夠在短時間內把病毒的基因分析出來。在藥物研發方面,通過人工智能算法,151種上市的老的藥物中分析出了5種對病毒可能有效的藥物,再在實驗室裏用藥物抑制病毒,選擇一些較爲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這對病人減少重症的發生十分重要。

張文宏:設想AI能否取代醫護人員部分工作的意義不大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爲,AI大數據的臨牀應用還存在較多障礙,不如其在流行病學領域的應用廣泛。設想AI能否取代醫護人員部分工作的意義不大。第一,大數據產生不應該是剝奪人類的勞動力需要,而是做增量。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第二,AI如果只是單純追逐利潤,這也是錯的。大數據的發展必須跟人類長遠發展方向一致,這樣才能持續盈利。抗疫應該放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去理解。 只有所有預警系統快速啓動、對該區域進行精準防控,疫情影響纔會被降低。

吳凡:通過AI能第一時間顯示傳染病非常態下的暴發或聚集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表示,以往沒有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單個患者在進行傳染病診斷後,不同醫院的網絡報告無法關聯。如今通過AI的動態感知,系統第一時間就能通過病例報告顯現該傳染病非常態下的暴發或聚集。運用AI技術手段分析該傳染病例發生的時間、空間、氣象因素等,可以對當地農產品市場和經濟情況產生影響。此外,通過傳染病的報告以及當地環境檢測,可以預判疾病走勢,並針對關鍵環節提前預警。

朱同玉: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醫療體系

上海公共衛生臨牀中心主任、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朱同玉表示,人工智能將深刻改變醫療體系,未來人們的健康檔案能夠隨身攜帶,醫院的“圍牆”將被打破,去哪裏看病都一樣,醫生遠程會診將更加普遍。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未來上海數百臺大型診斷設備將實現聯網,從而隨時進行患者的分配。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院實現一鍵式管理,醫院的物資設備一下子就能盤點出來,這使得醫院的管理和時間成本大幅降低。

劉士遠:一線醫生對AI產品使用已經常態化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長征醫院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科主任劉士遠表示,以AI爲核心技術的智能醫學被看作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醫學影像是AI在醫學領域的最主要應用方向之一。 人工智能的產品,尤其是肺結節的產品在臨牀已經成爲一種常態化的使用,醫生對它是比較信賴或者是依賴的。

AI人才“朋友圈”

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認爲,在中國如此好的發展環境下,青年一代AI人才要突破“前浪”因時代限制造成的侷限,去做更多的嘗試。在超越他人以後,看到的是無窮大、無方向的零空間(null space),可探索的方位增多。

氪信科技CEO朱明傑表示,近20年中國的AI人才成長非常迅速,這些人才在國內接受過高校培訓,又在海外進行過充分學習,如今紛紛回國創業或從事學術研究。

來源:第一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