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这是一个与桂枝汤证有关的条文,讲的是喝了桂枝汤以后出现的一些奇特的症状。为了方便学习,这里先将这个汤方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组方药物与剂量、服用要求(付汉代剂量换算表)。

条文理解

1、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这里讲到服桂枝汤,显然是承接前面的条文,针对太阳病而来,为什么要服桂枝汤,就是因为这个人有桂枝汤证。尽管桂枝汤是发表剂中较为缓和的一个方剂,但因为桂枝和生姜的辛散温作用下,一般喝了桂枝汤是会出汗的,有的人会微微出汗。所以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用法中有讲到,喝桂枝汤时还要喝点粥,加强一下药力作用,使用汗发出来,但又不能发到大汗淋漓,否则发过头产会出现偏差而厥逆(在后来的甘草干姜汤中有讲到这个偏差,这里不作赘述),因此也有人喝了桂枝汤不当,出大汗的。

喝了桂枝汤大汗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桂枝汤的剂量多了,或者本身这个人桂枝就表虚不敛汗,喝了桂枝汤一次,也没有把这个表虚搞定,还是出现自汗出的情况,

这里不仅出大汗,还脉洪大。什么是洪大?《脉诀汇辨》里讲:“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意思是脉跳来的时候,很大,像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指按时,感觉整个指头都能感受到脉的跳动。倪海夏称这是脉管变大。

因此,这里的脉洪大是一个突出的症状,显然这是区别于桂枝汤的脉浮、缓等特点。也就是说,情况已经从脉象上反映出不止桂枝汤证了,病情中的正邪斗争,似乎有点变得激烈,否则脉是不会变洪大的。

2、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这个时候,因为病人还有出汗的桂枝汤证,因此很可能认为这是桂枝汤剂量不够或一剂未知疗效,从而继续使用桂枝汤。于是出现了形如疟。形如疟的意思是忽冷忽热的现象,一会不发热,一会又发热怕冷。

桂枝汤证的表现是有汗出,恶风。所以这里不仅是桂枝汤证了,还恶寒冷,疟就是一会发热一会怕冷,桂枝汤证是不怕冷只怕风的。怕冷是伤寒。致于为什么喝了桂枝汤病人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很有可能是病人平时的体质就不是很好,心脏的力量不够,喝了桂枝汤后,虽然是发汗了,但只是把肌解了,表的伤寒还在。因为表寒需要更强硬的力量才能发汗,再给他桂枝汤吃,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如果一天一天发一次的,必须使它汗而才能解,这时要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因为,花了很多周折才发现,原来看起来有桂枝汤证的人,也很可能还有表寒闭塞,所以才出现本条文喝了桂枝汤后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这个人就是有风寒两邪兼有。

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处方了,有中风,则开桂枝汤,但有表寒,需要开点麻黄汤,要用他们的合方。因为有中风的证,病邪在肌,而且从发热的时间来看,反复发热的时间间隔较长,说明邪在肌这个层面多点,汗发不出来,比邪在表要深点,整个组方桂枝要多点,重点还是解肌,麻黄要少点,不能比桂枝多,否则就会大汗淋漓。只要搭把手,把表寒去一下,辅助一下让它把汗出来就好了。

因为使用麻黄开表,容易伤到肺的津液,所以要加等量的杏仁。于是按剂量分配,这个方剂可以叫做桂枝二麻黄一汤。

显然,这是一个仍然以解肌为主,助力发汗为辅的方剂。针对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桂枝汤证为主证并兼有表寒为副证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