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來說,摔跤意味着大哭一場;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

而對於老人來說,一次看似不嚴重的跌倒,可能引發一系列危及健康的併發症。

我國65歲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到4人發生過跌倒。由於骨折造成的活動受限,還可能引發泌尿系統感染、肺部感染、血栓、褥瘡等一系列併發症。掌握這些預防方法,做個“不倒翁”。

圖源:壹伴助手

摔倒時有個“安全姿勢”

摔倒最大的影響是引發骨折,主要部位爲髖關節、脊椎骨、手腕部等處。其中,髖關節骨折被稱爲“人生最後一次骨折”,有50%的患者會喪失獨立生活能力,半年內死亡率達20%至25%。

相對於臀部着地或一側身體着地,用手撐地給老人造成的傷害以及治療的難度要小得多。

1

推薦:用手撐地

摔倒時用手撐地,損傷的往往是腕關節,頂多導致尺骨遠端或橈骨遠端骨折。

優勢:手臂骨折在護理上不需要臥牀,康復訓練容易做,不會發生致命的併發症。

2

不推薦:臀部着地

如果跌倒時坐到地上,支撐點落在臀部,易導致股骨頸骨折、腰椎壓縮性骨折、髖關節骨折。

劣勢:如果是一側身體着地,支撐點在身體胯外部,就容易傷及股骨,導致股骨粗隆間骨折或股骨頸骨折。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起肺炎、褥瘡、泌尿系統感染、關節攣縮、血栓等危及生命的多種併發症。

3

提醒

老人一旦滑倒,先要檢查傷勢,不要貿然爬起。感覺劇烈腰痛時,千萬不要亂動,因爲腰椎骨折後隨意活動,很可能造成骨折移位加重,嚴重時下肢可能癱瘓。

此時應儘快呼救,救人者也不能隨意背抱傷者,應用硬板將傷者抬到醫院,或撥打120,由專業醫護人員救助。

老人最易摔倒的5個時刻

摔倒雖然發生在一瞬間,但引發的條件是長期形成的。以下5個時刻容易摔倒,老人們需要嚴防:

1

起牀時

清晨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血壓、血糖等指標可能不穩定,易令人產生頭暈、眼花、胸悶等症狀。

建議:睜眼後先在牀上躺1分鐘,然後慢慢坐起,等1分鐘後,再將兩腳放在地上,這樣可防止腦缺血引起的摔倒。

2

起夜時

起夜時的血壓變化會造成腦供血不足,易造成短時間頭暈,加之夜間光線昏暗,老人視力差,極易摔傷。

建議:牀邊裝一個小夜燈,將房間過道的雜物清除,衛生間放個防滑墊和扶手;腿腳不好的老人千萬別怕麻煩,起夜時儘量叫醒家人。

圖源:壹伴助手

3

洗澡時

老年人身體弱、平衡力差,如果浴室狹小、地面溼滑、溫度過高,很容易摔倒。

建議:洗澡不宜超過15分鐘,浴室門不要反鎖;可帶個防滑小板凳,坐着洗既省體力,又不用擔心摔倒;浴室地面應採用防滑瓷磚,並鋪放防滑墊,儘量安裝扶手或固定物。

4

等車時

長時間站立、排隊,老人易體力不支,加上公交車進站時突然快速移動,人羣擁擠,極易摔倒。

建議:外出最好隨身拿一根帶板凳的摺疊柺杖;等候時不要一直坐着或站着,可在原地多活動活動關節。

圖源:壹伴助手

5

乘扶梯時

老年人肢體不夠協調,乘扶梯時掌握不好節奏,很容易摔倒。

建議:儘量選擇乘直梯,如果只能選扶梯,應保持雙腳等肩、分開站立的姿勢,抓緊扶手。

6

簡易跌倒風險自測表

爲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老人可以通過下表測試跌倒風險。

1. 過去6個月內,是否曾經跌倒兩次或兩次以上?

2. 需費力才能拿高於頭部的物品?

3. 需費力才能撿起地上的物品?

4. 需費力才能進出浴缸?

5. 需費力才能坐下或站起?

6. 需扶靠物品行走?

以上6道題,只要有任何一題的答案爲“是”,就意味着平衡協調能力差,有較高的跌倒幾率,“是”的越多,跌倒幾率越大,建議尋求康復科、骨科等專業醫療人員協助治療。

居家3項鍛鍊防跌倒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刊登一項綜合研究發現,每週鍛鍊3小時,跌倒風險可降低39%。國內專家推薦3種鍛鍊方法,能有效預防摔倒。

1

軀幹核心肌肉訓練

老人平臥在瑜伽墊或硬板牀上,雙下肢屈髖屈膝,肩背部和雙足緊貼牀,腰背部用力,腹部上挺,使腰、背、臀部離開牀,保持6秒。

2

下肢肌肉訓練

推薦兩種運動,每次30分鐘,每天1次。

蹲落練習:緩慢下蹲,注意在下蹲過程中體會股四頭肌(大腿前部肌肉)收縮的感覺,至膝關節屈曲90度時,保持3到6秒。

站起練習:保持下蹲位,深吸氣並緩慢呼出,將注意力集中在股四頭肌上,緩慢(3至6秒)站起。

3

平衡訓練

在安全前提下,進行單腿站立練習。雙腳與肩同寬,調神調息,緩慢抬起一側下肢,儘可能維持站立時間,然後換另一側。

鍛鍊時,雙上肢可活動以保持平衡,但不能抓扶固定物或他人輔助。每次鍛鍊30分鐘,每天1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