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突然發現乾隆皇帝弘曆的諡號居然是“清純帝”。一個大紅大綠、任性妄爲、搞風搞雨的大老爺們和“清純”沾邊,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很多稱呼,包括廟號、諡號、年號還有自己取的外號等等。比如弘曆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清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純帝”,因爲是清朝的,所以就成了“清純帝”),另外,他還自稱“十全老人”。

這麼多稱號,怎麼區分?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1.

廟號是在君主去世後,後代立廟祭祀時爲其追加的稱號。只有對國家有很大功勞,值得永遠被紀念的君主,纔會獲得廟號。

廟號在商朝就已經出現

最初只有四種:創立基業的叫“太”,功勞很大的叫“高”值得世代祭祀的叫“世”,中興的叫“中”。

另外,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給皇帝加上“祖”或者“宗”的稱號。

在這樣的排列組合中,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太祖湯、高宗武丁、世祖盤庚等等。

諡號是對死去的人進行評價而定的稱號,據說在西周早期出現

諡號並非皇帝專屬,古代的重要人物去世後一般都有諡號,包括皇后、諸侯、大臣、影響較大的名人等等。

取諡號是爲了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所以有褒有貶。

但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直接把這兩個都廢除了。因爲這兩種稱號都是在君主本人去世後取的,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

但沒有廟號和諡號,後世怎麼讚美他?

秦始皇非常自信,認爲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把“皇”和“帝”連起來,自稱“皇帝”。這個稱呼,比諡號什麼的更厲害,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諡號。

結果,後世君主都覺得“皇帝”很好,紛紛沿用了這個稱呼。

西漢時期,廟號和諡號逐漸恢復,漢武帝還創造了年號,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皇帝的稱號終於百花齊放了。

古人比較迷信,遇到天降祥瑞或者重大災害等特殊事件,皇帝就會更改年號。

有的皇帝剛即位,還沒來得及改年號就去世了。

有的皇帝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

但有些皇帝,換年號比買包包還勤快,執政期間可以用十幾個年號,比如武則天。

2.

在漢武帝創建年號之前,朝廷是怎麼紀年的呢?

他們使用的是簡單粗暴的帝王紀年,從帝王即位開始,元年、二年這樣往下數。

帝王死後有了諡號,就用諡號稱其在位的紀年爲某帝元年、二年、三年……比如漢文帝二年。

但是,有的皇帝喜歡改元,那時又沒有年號作爲區分,所以紀年加上“前”、“後”這樣的字眼作爲區分。

漢文帝十六年的時候,他改了一次元。但總不能他即位後的第一年叫“元年”,他改元后的那年也叫“元年”吧。所以,人們把原本的“文帝元年”稱爲“文帝前元年”,把第十七年稱爲“文帝后元年”。

萬萬沒想到,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改了兩次元。

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景帝的三個元年分別被稱爲“景帝前元年”、“景帝中元年”和“景帝后元年”。

於是,公元前148年,在史書上被叫做“景帝中二年”……

害,誰年輕的時候還沒犯過中二病呢?

漢武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首創了年號之後,在改元的路上越走越遠。

某年他去打獵,抓到一隻獨角獸,覺得這是祥瑞,就改年號爲“元狩”,表示紀念。

幾年後,山西出現了一隻三足寶鼎,大臣們覺得這是神物,應該改元,所以年號改成了“元鼎”。

漢武帝在位幾十年,用了11個年號。

3.

在唐朝之前,大家習慣用諡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比如漢武帝、魏文帝、隋煬帝等等。

那個時候,皇帝們的諡號都比較簡單,比較誠實,一看諡號就知道那皇帝是什麼樣的人。而且諡號只有一兩個字,好記。

直到出現了一個女人——武則天。

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給老公弄的諡號是“天皇大帝”。

按慣例念出來就是“唐天皇大帝”,這讓大家怎麼叫得出口?所以大家說他的時候,直接叫了廟號“唐高宗”。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給自己定了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當然了,等她過世後,新帝不想給她用帝號,把她的諡號改成了“則天大聖皇后”。

從此以後,皇帝們活着時就可以上尊號,還能搞好幾次尊號,比如唐玄宗在位時就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從武則天開始,皇帝的諡號猶如脫繮的野馬,越來越長,越來越浮誇,完全控制不住,大家讀出來的都是馬屁的味道。

明代皇帝諡字多達17字,比如朱棣的“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到了清朝,皇帝的諡號基本上都是20多字,比如玄燁的“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弘曆的“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只有被福臨追尊爲皇帝的多爾袞,諡號短一些,是“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而末代皇帝溥儀,是清朝唯一沒有諡號的皇帝。

從唐朝開始,對皇帝的稱呼從諡號變成了廟號,大概就是因爲,諡號太長不適合唸了。

這裏面武則天功不可沒!

而明清皇帝最好的就是大部分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大家習慣以年號稱呼他們。比如嘉靖皇帝、雍正皇帝等等。

4.

我們都知道,諡號和廟號是在去世後取的。

但有一個皇帝,他在世時就已經給自己定好了廟號,他就是魏明帝曹叡。

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在公元237年,有司上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爲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爲魏高祖,樂用鹹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爲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

也就是說,曹叡給自己定的廟號是“魏烈祖”。

“烈”有什麼含義呢?

根據《逸周書·諡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烈祖”這個稱號分量很重,雖然比不上太祖、高祖、世祖,但要開創王朝、復興國家、雄霸一方這種級別的君主才能用。

第一次出現這種上趕着咒自己死的皇帝,大概老天爺有點過於激動了,一年多後,曹叡病逝,年僅36歲。

最後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乾隆帝諡號的“純”字,代表什麼意思?

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