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我是19年初找釘釘聊的,原本是看到釘釘行業屬性弱,想進去帶業務研發,但一提到這個帶業務研發,一粟眼裏能看到對業務研發的不屑,哈哈哈, 但還是安排跟一P9技術同學聊了一下,後面也沒啥下文了,因爲確實思路上不一樣。

我倒不是馬後炮,但當時看到的東西,後面的發展演化也證明了我預判的走向: 如果不切業務場景,那麼釘釘就依然是一個重技術的平臺供應商, 那麼,就一定是朝着阿里雲的屬性靠近,逐步“被集成”(阿里雲當年的口號),被業務集成, 被行業集成, 然後大家也看到了,後面釘釘併入了阿里雲事業部。

當然, 不這麼做,釘釘也有釘釘的理由和初衷,今天走強管控、強銷售、強公關配合自己的強技術的路線,現在不也是把toB業務的管理信息化需求攥得緊緊的嘛,畢竟也是 符合國情 的玩法。

做平臺與做垂直,這一直是個問題 ;)

2 to國際化: 目標國際化,打法本地化

疫情期間濱江園區找我好幾次,我其實是委婉拒絕的,因爲這種時間點回阿里,除非老子堅持不下去了,沒錢花了,否則會覺得很沒意思。

說是國際化,其實就是本地化, 有些東西註定不會改變的。 老馬當年B2B倒是搞了一波國際化,最後還是得收縮; 今天依然搞國際化,難道不還是國內市場天花板了嗎?(當然,B2B國際化這些年有些部門和市場做的還是挺好的)

只不過,不同年代提國際化的背景和初衷是不太一樣的, 過去喊國際化偶不知道背景,今天喊國際化實際上是在國內市場做high了,想輸出方法論和戰法,妄想繼續一招鮮擴大戰果。

但是, 就算是大秦帝國給我們奠定了2000多年的優秀市場基礎,但該拓展的時候還是得一個板塊一個板塊的拓展, 該深耕的還是得一個板塊一個板塊的深耕, 差異化永遠存在, 搞國際化更是如此, 你還是得一個市場一個市場的啃, 所謂國際化,其實就是把本地化一個個的拼起來

3 to中臺: 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架構

其實這個部分內容是湊數的。

其實我跟阿里國際化方向兩個部門溝通過,某一部門的交叉面試是跟阿里原中臺負責人聊,但這一開頭我就打不起興致了,問我什麼是好的架構,臥槽,那意思是還在按照我離開阿里的職級跟我聊唄? 我心裏說,“我tmd管你什麼架構纔是好的架構,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架構”,要是幾年前跟我談這種我或許還侃侃而談,這些年下來,誰tmd閒得跟你扯這些淡啊,就算是做個執行者, 能理解場景需求,做出性價比高的決策,選擇可以落地的路徑拿到結果,就得了唄,說白了, 還不是我設計,我操盤,我對最終結果負責嘛?! 就算真的“二進宮”,我tmd又不會回來給你寫代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