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罡 收藏與鑑賞 昨天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局部)馬鞍山李白紀念館太白樓的牆壁上刻着林散之草書《李白 橫江詞二首》

【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

翰墨風神

——林散之草書精品《李白橫江詞二首》賞析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鑑賞家王罡

賞析提要:林散之認爲,學草書要“以楷入草”,要“先剛後柔”,要“中鋒用筆”。這幅作品年代好,筆墨精,尺幅大,出版早,是反映林散之草書藝術最高水品的妙品力作。作品先後5次權威著錄。

草聖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癡,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被稱爲“草聖”。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於南京江浦。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南京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名譽主席等。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隻身萬里行,60歲開始專攻草書。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中國書協主席啓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讚:“草聖遺法在此翁。”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爲“林散之第一草書”。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 114×229㎝ 馬鞍山市博物館收藏

草書代表作《李白 橫江詞二首》是立軸,尺寸爲 114×229㎝,約 23平方尺。落款散耳,鈐印是“林散之”(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紙本,生宣紙,長鋒羊毫,宿墨。裱工精細,色質一般,發黃帶斑點。正文內容: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楊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餘東指海雲生。

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這幅草書創作於 1977年,最早出版於 1982年 12月的《林散之書畫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86年刻成石碑,鑲嵌在馬鞍山李白紀念館太白樓內的牆壁上。之後又有4次著錄:1994年 11月,《林散之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10月,《林散之藝術館館藏精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5月,《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文物出版社。2015年4月,《華人時刊》雜誌第4期。

林散之被譽爲“草聖”之後,不少書法家爲他高唱讚歌,更有衆多的年輕人要求拜他爲師,學習草書。林散之認爲,學習草書,必須從楷入草。從草書自身的結體規律來說,無論是偏旁部首,還是間架結構,都有一定的規律,如筆畫長一點,短一點,多一點,少一點,甚至相當微小的變化,都會使其成爲另一個字,或不成爲字。所謂“長短分知去,微茫視每安”就是這個道理。寫草書是不能任筆爲體的,草書除了自身規則以外,還要執行楷法。張旭、懷素最好野逸,筆走龍蛇,但不出法度。林散之的這幅草書《李白橫江詞二首》,看起來隨心所欲,出神入化,滿紙菸雲,其實是用楷法寫成的,有章有法。如“漢”、“吏”、“波”,還有“可”等等,筆筆行得開,筆筆留得住,沒有一處是滑的,行中有留,留中有行。林散之說:“現在好多人下筆便草,寫得一塌糊塗,真是謬種流傳,我看了很心疼。”“先寫楷書,次寫行書,最後才能寫草書。”楷書應從唐楷入手,然後上臨漢隸、魏碑漢碑,如臨《張猛龍》、《賈使君》、《禮器》、《孔廟》,下臨唐宋行書。林散之對他的學生說,學習草書,要從剛入手,先剛後柔。楷書在臨顏真卿和柳公權時,林散之先生主張先臨柳公權的楷書,再臨顏真卿的楷書,柳公權的楷書比顏真卿的楷書來得剛,史上有“顏筋柳骨”之說,應以得剛爲先。同樣,行書先臨《聖教序》,草書臨《孫過庭的書譜》、《懷素自序帖》,相比較這些都是剛性較強的碑帖,用長鋒羊毫筆練出一手剛性很強的字,然後再加上豐潤,由剛入柔,柔中見剛。林散之近一個世紀的書法實踐正是如此,六十歲以前的字,剛性十足。七十歲以後的草書,以剛入柔,外柔內剛,剛柔並濟。

請看這幅作品,“津”、“山”、“郎”、“行”的最後一筆渾雄剛強,很有力道。“風”、“餘”、“海”等,牽絲引帶,連綿不斷,看似柔軟,實是柔中有剛,那細細的線條如鋼似鐵,力量十足。林散之八十歲以後的草書,入靜入淡,仍然骨力不退。如果沒有早年的剛挺,就沒有晚年的遒勁。可見,剛是草書的立身之本。林散之之所以成爲“草聖”,堅持中鋒用筆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林散之執筆法用的是黃山谷所說的唐以前的古法,叫回腕雙苞法。這種執筆法必須懸肘,用肘帶動腕指書寫,並做到腕平掌豎,筆筆中鋒。即使在1970年大年三十跌入浴池,右手嚴重燙傷,改用三指撮筆,林散之仍然堅持中鋒用筆,仍然堅持用長鋒羊毫筆。只有中鋒用筆,才能寫出“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的經典線條。只有筆筆中鋒,才能“力透紙背”、“千古不易”。

我們從這幅作品《李白 橫江詞二首》可以看出,“江西”、“漢水”、“館”等字,勢圓氣滿,線條堅挺,直中有曲,都是中鋒用筆的結果。林散之用了40多年的時間學習楷書、隸書、行書,臨碑臨帖,臨帖臨碑,在打牢草書基礎之後,六十歲纔開始專攻草書。草書以王羲之爲宗,以釋懷素爲體,以王覺斯爲友,以董其昌、祝允明爲賓。林散之的草書主要得力於王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林散之得到《王鐸書草書詩卷》後,愛不釋手,日日揣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還是隨時攜帶,不忍離身。歷時七八年,在臨摹中反思,在感悟中臨摹。以王鐸爲主,取各家之長,通融化解各體之勢,一改往常面目,從而創立了“瘦勁飄逸”的“林體”,成爲一代草聖。

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李白橫江詞二首》,現爲馬鞍山市博物館收藏。

——原載《林散之草書精品賞析》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