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始納入世界體系。歐風美雨巧面而來,釀娘搶路的中國也逐漸步入早期現代化的歷程,中國現代化起步晩、阻力重,但就當時的歷史條件而言,成果仍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一批具有遠見卓識和改革魄力的開明官僚支持推動下,清末民初中國早期現代化發展成果顯著。山東省,戰略形勝特別重要,位於沿海北洋防衛前哨,南北交通便利,是拱衛京畿的口戶,同時是近代中外文明衝突前沿W及傳統儒家和道家文化堡壘,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袁世凱執掌山東,由此山東局勢轉危爲安,順應歷史大勢,逐漸開啓早期現代化的歷程。

山東自然、人文地理區位

山東,中國的一個聖省。其區域沿革各代不盡相同,但主體並未有大的改變,在此所論山東省,務清末民初的山東省,該省包有禹貢九州中的青(泰山東方及東化方)、究(泰山西方及西北方)二州,和豫州(泰山西南方,濟寧、曹州間,原屬豫州)、徐州(泰山南方,巧水流域,原屬徐州)的一部分。山東的自然條件可謂得天之時、據地之利。"山東與河北河南江蘇爲鄰,突出於黃海潮海之間,踞水路之要衝,爲南北之樞紐,氣候優良,人口繁庶,±地肥沃,交通便利,論農業則無辜繁殖,百樹咸宜;論礦產則金、銀、銅、鐵、鉛、金剛石、重晶石、釉石等悉備,各種煤礦之蘊量亦豐;論工業則雖綱、草帽鞭、發綱、±布、毛毯、纏織物、粗磁器、火柴、油、酒等之製造,散見於各縣;至臨海之H面。則又漁鹽充斥,久負盛名,故自古至今,山東均推爲富庶之區。"山東是沿海要區,海防重地,路上交通便利,溝通南北,承接中原。氣候適宜,地形多樣,"山東存山地、河川、丘陵、平原、盆地、海岸等地形,各地形區交通狀況不一。產業經營的方式亦有差異。惟大體而論,除泰、魯、巧山塊造成交通阻隔、黃河易釀水患之外,其他地形多有利於現代化的發展。或縱非有利,亦無大害。

山東地區向來爲人口衆多,傳統經濟W農業爲主,工商業比重較小。至民國初年,山東農業人口仍佔80%左右。@山東又素W"齊魯文明之邦"、"孔孟之鄉"聞名於世,有五千年厚重的文化積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發源地。自沒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爲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是知識分子進入仕途的敲口磚。道家是中國本土民間文化的代表,也逐漸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山東得此之便,成爲中華人文淵費之地,古聖先賢輩出。

一個地區的自然、人文區位條件對此地民性有深遠影響。山東整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人們多依附於±地,又爲孔孟故±,受儒學薰染,易形成安王重遷、性格保守、忌禪改革的性格,百姓好學、尚禮,有一種本±文化的優越感,對外來文化多排斥。咸豐十年(I860年)英國來華傳教±韋廉臣遍遊山東,認爲山東人民尚禮而虛假,好奇而排外,性格善良,但有些貪婪。?韋廉臣的認識不盡全面合理,但其作爲一個旁觀者和飽受西方現代文明薰陶的傳教壬,也可提供一個認識的側面。在一些山東地方誌裏也有類似的表述。厚重的傳統往往成爲現代化進程中的阻礙。

近代以來山東地區的中外衝突

早在鴉片戰爭前夕的道光十五年(183日年),英國船隻就駛入劉公島,窺伺山東,山東奉命巡防攔截。@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用堅船利炮敲打着古老傳統中國的大口,戰場主要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北方未受太大波及。但和其他北方沿海各省一樣,山東沿海地區也曾有數十艘英船遊戈停泊,氣氛緊張,奉命戒備。鴉片戰爭並沒有把古老的中國打疼打醒,在簽訂近代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及附屬條約和其他一系列條約後,中國大部分地區又回到了戰爭前的"歌舞昇平",好像戰爭從未發生過。就這樣,在猶豫徘徊中中國近代來的歷史耽誤了將近二十年,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纔開始醒悟。

戰勝卻仍被輕視的英國,咸豐六年(1856年)卷±重來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聯合後來加入的法國,英法聯軍自東南沿海北上直搗黃龍,攻陷北京。"咸豐十年(1860),英法陷北京,沿海騷動,福山戒嚴。"@作爲拱衛京畿的山東,自然會受到衝擊,戰爭期間,英法頻繁派船隻闖入山東海域甚至派兵登陸,咸豐十年(巧60年),法國出兵煙臺,作爲進攻京津的基地和中轉站。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再次戰敗,籤巧《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這些條約對山東產生直接影響的是,開放煙臺爲通商口岸和允許外國傳教±自由傳教。煙臺通商爲西方經濟進入山東打開了方便之口,同時也爲中國傳統經濟形態的轉變提供了一種契機。允許傳教±自由傳教直接助推了本已存在的傳教活動,使西方傳教勢力快速發展,爲後來的民教衝突埋下了伏筆。時間稍稍提前,在中國的廣西發生金田起義,接着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席捲全國,各地起而響應,持續十餘載。山東地區受到太平天國北伐軍和捻軍的直接衝擊,十九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山東農民運動異常高漲,社會動亂不安。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雙重衝擊,似乎讓清政府驚醒,直接參與對抗太平天國運動的漢族地方實力派,開始認識到中西差距,體會到西方文明的威力,興起一股興辦洋務的熱潮,近代W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開始艱難起步。

山東第一次較嚴重地直接遭受外國武力攻擊是在甲午戰爭期間。光緒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佔朝鮮,接着攻陷遷東半島的旅順港。甲午戰爭進入到第王階段,日軍沿旅順港南下,海軍兩萬餘兵力在威海衛W東的龍鬚島登陸,接着,榮成、文登、寧海等先後失守,威海衛城淪陷,北洋艦隊被日軍海陸合圍,成爲瓷中之整,黃海決戰,失敗自是理中應有麼意。至此,清政府慘淡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盤踞佔領威海達兩年有餘。甲午一役,標誌着中國現代化起步的洋務運動失敗,同時也預示着新一輪現代化建設的展開。

甲午戰後,民族危機加劇,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這一狂潮以德國侵佔膠州灣爲開端。德國飄艦膠州由來已久,光緒二十王年十月(1897年11月)爆發的鉅野教案,是德國尋找已久的機會,兩個德國傳教士在山東鉅野縣被殺,德國遂W此爲藉口,武力侵佔膠州灣,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條約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端:膠澳租借",德國獲得租借膠州灣及附近陸地99年的權力;"第二端:鐵路、礦物等事","第H端;山東全省辦事之法",此兩端使德國取得了在山東修築鐵路、開挖礦產和承辦各項工程的優先權。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趁此機會,藉口均勢,向清政府要求租借威海衛,7月1日簽訂《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規定:英國租借威海衛的年限爲二十五年;威海港灣十英里範圍內,除威海城外,均屬稚借地:牟平W東至成山角北海岸及附近地區,英國均可修築炮臺和駐化軍隊。至此,山東的兩個優良港灣都落入西方列強之手,山東乃至全國局勢日趨緊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