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始亂終棄,有人偷偷加倉

作者:冀田Timothy

轟轟烈烈的研究和辯論“牛市來了嗎?”的全民運動,露出了停止的跡象。其結果,不是證明牛市來了,也不是證明牛市走了,而是一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讓人們情緒疲憊、審美疲勞。

那些7月份第一週還空倉的人,進場了嗎?那些關燈喫麪的人,補倉了嗎?

前兩天抖音上的一個視頻有點火。視頻拍的是疑似上市公司上海電氣的門口,一個人說“買上海電氣虧了好幾萬,花了一千多塊錢買機票,專門飛到上海,看看上海電氣怎麼就給我虧了”。評論區裏有人留言:哥們兒,順道替我看看上海機場

這視頻能火,確實表明牛市虧錢的人不在少數。

過去的7月份,一個月的時間,上漲指數最高漲福15.6%,在上證指數歷史上的單月漲幅榜裏,還排不進前20名。所以,要不就是牛市還在路上;要不就是這丁點漲幅根本算不上牛市。股民呢,該賺的已經賺了,該虧的已經虧了,該糾結的也沒糾結的心情了。

當你不再對分析股市的文章感興趣,說明你的激情已去,如同定期消逝的愛情。這時候,卻是某些人偷偷加倉的時候了,機會許是悄悄又來了。

一月激情

我把股票投資分爲三大門派:基本面派、技術派、情緒派。

三個門派的投資哲學,側重點不同,但都有交叉。沒有純粹的只看基本面,也沒有純粹的只看技術面。基本面派看商業和財務指標,技術派看圖表和概率,情緒派則側重資金、熱點和多空博弈的層面。

看基本面多的,紮紮實實,中規中矩,好比練的一板一眼的少林功夫。技術派有點玄,圖標形態的概率是多少,有點武當太極的成分,除非用量化手段把每個圖形的概率算得一清二楚,不然靠的僅是感覺。情緒派則更是沒有太多量化的客觀指標。比如,大家經常說的,券商門口賣茶葉蛋的都成專家了,股市就要見頂了。試問一句,怎麼界定“成專家”了呢?

隨着大數據的發展,情緒可以被更多指標所衡量。我曾經介紹過百度搜索指數。《在炒股意願上武漢位列第一,股市能否持續領漲防疫之戰》一文中,我用了百度上股民搜索“股票開戶”這個詞,作爲股民入場意願的代表性指標。

毫不意外,在7月的這波小牛市中,“股票開戶”搜索量在7月7日達到高點,在7月13日達到第二個高點。7月7日到7月13號正是市場情緒最亢奮的時候。現在,這一指標已經回落到平均水平。一個月的“激情”,可能只剩下遺恨。

在這波行情中,還可以看到,“買基金”的關鍵詞搜索量已經逼近上一輪牛市(2015年)的水平,但“股票開戶”搜索量還遠沒有達到上一輪牛市的水平。

這一方面說明,基金在這一輪上漲的表現,確實比個人炒股要好很多。也可能說明85後/90後作爲新一代投資者主力,可能更懶、更願意把錢交給專業人士。

所以,想割90後韭菜的當心了,他們可能把錢給了70後幹了20年投資還沒掉頭髮的基金經理。這屆韭菜的外援是把老鐮刀。當然,70後基金經理也可能是一把老韭菜。

其他數據上,一些自媒體平臺,也看到了市場情緒的亢奮和衰落。一個專門寫股市文章的公衆號說,“7月前兩週的閱讀量特別的好,每天都能漲好幾千粉絲,這在平時不可想象”。建議這個號公佈一個股民興趣指數,讓大家做個反向指標。

有意思的是,“比特幣價格重回一萬美元”也上了微博熱搜。比特幣作爲小衆投資品,很多人看的多,投的少,但每次出現比特幣還沒有崩盤、反而又頑強站起來的消息,總有很多人去點去看。比特幣上週上了熱搜之後,在上週末迅猛突破一萬二千美元,估計又要上熱搜。

到底市場情緒到了哪裏就是要逃頂的時候呢?這個還真靠感覺。第一,你可以記錄下自己心情的亢奮程度,和股市表現做“迴歸分析”:看你的極度亢奮和市場的極度亢奮差多少。

如果你的情緒頂點落後於市場,那你要在你還沒有那麼亢奮的時候賣出;如果你的情緒先於市場達到高潮,那你要忍一忍,在你慌得想賣的時候,等個三四天再賣。買的時候正好反過來。

第二,如果你沒有時間看各種情緒指數,就留意一下秦朔朋友圈裏講股市的文章,你有多少朋友讀過。哪一天,如果你發現自己實在沒興趣看我的叨叨,看到股市的文章,都懶得“點”進來的時候,可能你得考慮趕緊加倉了——自己恰是自己的反向指標,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加倉的邏輯

加倉的邏輯是個世界難題。股神巴菲特作爲抄底大師,在衆所周知的底部割肉之後,最近不出意料地加倉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加倉的不是瀕臨破產的實體經濟,而是金融行業的美國銀行。巧合的是,咱們大A股,也是被銀行拿券商牌照的新聞點燃的,難道金融行業是疫情後全球的最愛?

美國銀行,15倍多動態市盈率,0.89倍市淨率,已經是巴菲特老爺子的第二大持倉股票。加倉後,巴菲特持有美國銀行11.8%的股份,諧音“要發”。從基本面看,美國感染人數又在飆升,經濟看來短期不大可能恢復,銀行雖然撥備充分,但是銀行落後於實體經濟復甦,銀行的基本面還沒到底的概率,應該比較大吧?

再看看美國銀行的歷史走勢。美國銀行在疫情發生前,確實跑贏指數比較多,美國銀行近5年來漲了100%,指數近5年來漲了60%,疫情發生後,指數已經基本回到前期高點,美國銀行還比疫情前高點下跌30%,嚴重落後指數。大幅跑輸指數,算不算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標準呢?抄底的原因是因爲落後指數,買它至少不會跑輸指數?這個解釋,好像有點不符合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邏輯。

不過呢,巴菲特在疫情期間減持了高盛和摩根大通。高盛反彈的幅度比美國銀行要大,高盛的股價距離疫情之前的高點只有20%了。摩根大通其實和美國銀行的走勢基本趨同,不管是疫情期間還是近5年來,二者沒什麼區別(下圖)。

這樣看來,巴菲特同志減倉的高盛反而反彈得高,沒捨得割肉的美國銀行反彈的少,然後他又加倉了被套的美國銀行,這個思路啊,真是不好評價。股神和小散也沒啥區別?

有人說,巴菲特加倉蘋果多好,蘋果已經創出新高了。不對,蘋果是巴菲特的第一大重倉股,不能再加了,再加風險太集中。也對!看,這炒股票給糾結的,全是心理活動。

回到A股。比牛市來了沒有更糾結的是現在要不要加倉?茅臺好不容易跌了一點,要不要買?看那五糧液已經要收復失地了。指數基金要不要再買一些?好怕倉又加錯。

這些問題,很難有客觀理性的判斷,你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你。最後的行動其實取決於你的主觀判斷。投資風險並非如科學規律一般,理性到可以用數學公式刻畫的程度。風險發展的隨機性,如同一種不可知論,在結果出現之前,沒有人知道是何邏輯讓它最終走向如此的結果。結果出來之前,所有都是概率。採取何種行動,取決於你原來的倉位和損益、你的認知、你的心理。

三個流派,爭論半天,還是逃不出內心。

及時快樂

及時享樂不一定對,炒股卻要及時快樂。上週,一朋友非要請我喫飯,因爲他說炒股賺了錢,一定要花一點出去,這樣好運纔可以持續。從心理的角度看,賺了錢,花了,爽了,股價再跌回去,至少不虧。從資金管理的角度看,及時賣出一些盈利,最好能把本金賺回來,只剩利潤去面對無法預知的風險,心態會更好。心態一好,一好百好,事事順利。

不及時快樂的結果,便是黃粱一夢。多少人後悔,賺錢的時候,沒有把股票換成錢花掉,等股價跌下來的時候,就想着,哎呀,沒了的那幾萬塊錢,哪怕是幾千塊,要是在的話,都可以買不少東西。

還有一朋友的朋友在外地,有團隊專業做股票的,最近說要在上海買樓作辦公室,來上海發展,預算3000萬。他問我做股票,辦公室選在哪裏最好。我想,這肯定是這一波賺了錢的人,想繼續做大做強。

我和他說,來上海做股票,信息和人才優勢肯定比外地好,但是呢,這些優勢,不一定產生比你在外地更賺錢的結果。就差和他說陸家嘴風水的事了。

來上海買樓這一點,倒是個好主意。不然,這些賺的錢,說不準又一衝動買進去被套了。把賺的錢從股市裏挪出來,買其他資產,按照專業人士的說法叫資產配置裏面的再平衡理論,沒幾個人聽得懂。要我說,就說大白話:這叫及時行樂,把賺的錢配置到快樂上,是王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