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年代上小學的,那時候一年級開始學造句,二年級學寫話,三年級學寫作文。老師那時候的要求都很明確,就是詞句要通順,儘量不用生僻字和詞,表達自己的意思要清晰,主題要突出,要言之有物,不要無病呻吟。後來讀書多一點,越來越覺得,白話文最好的文字就是毛選,沒有一個生僻詞,主題明確,條理清晰,用詞準確。

但是這些年來媒體上報道出來的各種滿分作文,如果按照我們那時候的這些標準來看,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是要被老師罰站或者打回去重寫的。各種用生僻詞,各種炫耀自己的博學,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認識幾個生僻字和詞,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讀過幾本書,一定要炫耀、賣弄出來。

從高考大答題策略的角度來說,我們都經歷過高考,那時候基本上都是要按照要求,循規蹈矩,不敢做這種孤注一擲的嘗試。因爲這種兵行險道的做法,本質上就是賭博,如果碰到一個三觀正常的閱卷老師,那就滿盤皆輸,因爲完全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看上去辭藻華麗,堆了幾個生僻詞,但內容和主題都很空洞。

我相信即便是現在,絕大多數考生在答題的時候,也都還是循規蹈矩的,都是在儘量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儘量避免用生僻詞。在這種背景下,閱卷組給一個實質內容如此空洞,言之無物的作文,僅僅用了幾個生僻詞,就給了滿分,這對其他考生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很不負責任的。

有些人認爲,這是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這是強詞奪理。作文首先是爲了讓學生準確表達自己,即便是高考作文,也是要考察學生表達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引用其他言論或者材料,都要服務於這個目標。如果自己本身連表達什麼都沒有想好,就開始堆砌辭藻,哪怕是用再多的生僻詞,引用再多的海德格爾、黑格爾,也毫無意義。

尤其是在高考作文這種事情上。所有的人都清楚,高考現在是教育的指揮棒,高考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後面的教育有極強的指導性作用,高考作文也不例外。一篇滿分作文,就可能引發無數考生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去模仿,因爲這會被其他人視爲導向。更何況作文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考試,更需要閱卷老師慎之又慎,而不能任性妄爲。

但這些年來,高考作文卻是經常出幺蛾子的地方,各種所謂的個性化表達,基本上都是從這裏出來的,而且經常會引發轟動效應,讓人以爲知道一點生僻字、生僻詞、懂一點有用沒用的課外知識就是什麼了不起的事。這種導向是極其惡劣的,對整個語文教育的示範效果也非常糟糕,助長了學生這種冒險的行徑。

在高考作文命題上,這些年來各地紛紛自主命題,高考作文命題也是越來越虛,越來越讓人不知所謂。尤其是這幾年的命題打着所謂爲了讓考生的自由發揮空間更大的旗號,動輒就是人生感悟,二十歲還不到的孩子,能有什麼人生感悟?出一些主題和指向都很不明確的題,考生也猜不透命題者的意圖,只能按照自己的猜測小心翼翼的寫一些假大空的話。

現在想想,以前那種讓我們寫寫自己家人,比如父母、爺爺奶奶,或者是描寫一件小事,或者是描寫一個人物,或者是給一段材料,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正常的作文題目是多麼難能可貴。爲什麼非要用這種不說人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呢,讓孩子也跟着不好好說話,非要去挖空心思的爲賦新詞強說愁呢,這不是毀孩子呢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