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裏的名言,可以說這句話,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讓我震撼,這句話完全說明了范仲淹這個人的人生理念。

在范仲淹額的人生信條之中,君和民對他來說都很重要。在任何時期,有多少當官的,可以真正想到、做到這一點呢?

一般做官的能夠忠君愛國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畢竟絕大多數都是貪污分子,禍害天下。可是范仲淹除了忠君愛國之外,還注重老百姓的安危,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我們知道範仲淹對宋朝最大的貢獻,並不是在軍務和政務上,而是在教育上。他到任何一個地方做官,首先要做的就是興辦私塾。

所以說但凡范仲淹待過的地方,都出了不少進士。所以說,范仲淹做不做宰相,我覺得並不是很重要,他的貢獻已經遠遠超過了很多宰相。

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好歹也是副宰相了。

宋仁宗是個窩囊皇帝,但正是因爲他的軟弱,使得他在位期間,一大批名臣湧現而出。君王弱則臣子強,君主立憲的局面差點就形成了。

宋仁宗在位期間,也想着實行變法。他提拔范仲淹爲參知政事,開始了慶曆新政。這個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職位,算是位極人臣了。

不過很可惜,慶曆新政只維持了一年多時間就折戟沉沙了。爲什麼呢?因爲新政得罪了一大批貴族子弟們的利益,他們知道宋仁宗軟弱,所以每天跑宋仁宗跟前號喪,宋仁宗迫於壓力,只好取消了這次改革。

慶曆新政失敗後,所有參與者都被貶謫出了京城,包括韓琦、歐陽修以及范仲淹。范仲淹作爲參知政事,這個時候也頂不住壓力,只好主動申請到做知州去了。

此後范仲淹一路都在做知州,再也沒有回到朝中做官。在他64歲的時候,終於病逝在了徐州,慶曆新政的失敗,給他仕途上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宋仁宗稍微強硬一點,哪怕能夠做到宋神宗那樣,或許慶曆新政還能堅持個幾年,那麼范仲淹憑藉自己在新政中的作爲,升任宰相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范仲淹不做宰相,勝過宰相。

宋朝有多少宰相是可以名垂青史的呢?韓琦算是比較牛了,可是他有什麼政績是人盡皆知的嗎?王安石是個大牛,可是王安石還處於褒貶不一的狀態之中。

剩下哪個宰相是名留青史的呢?基本沒有。反倒是范仲淹卻留下了很好的名聲。無論是在文壇上,還是在政績上,范仲淹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

仲淹爲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元昊請和,召拜樞密副使。王舉正懦默不任事,諫官歐陽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請罷舉正用仲淹,遂改參知政事。---《宋史》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范仲淹幾乎做到了行業大拿的地位。慶曆新政失敗以後,他到了各地去做知州,每去一個地方就興辦各種學校。

一時間范仲淹給了寒門子弟若干上升的通道,宋朝科舉爲何如此發達?主要就是因爲重視教育,可是如果沒有范仲淹這樣的人支持教育,教育又如何發展呢?

范仲淹曾經在歷史鑑賞者的老家做過知縣,他到了這裏以後,開始興辦學校,使得百年不出一個進士的地方,在此後幾百年裏,出了一百多名進士。可以說多虧了范仲淹。

范仲淹諡號文正,因此我們當地以他命名的教育機構比較多,尤其是學校,很喜歡用文正來命名。

范仲淹做不了宰相,我覺得是宋朝的悲哀。

范仲淹要求提升相權,將更多權力賦予宰相,這就是爲了給慶曆新政掃清障礙。可正是因爲這一點,使得范仲淹被人有朋黨之嫌。

其實提升相權,對當時的北宋來說,只有好處。爲什麼?因爲君主立憲的局面形成以後,皇帝成爲擺設,國家大事宰相們坐下來商量,這難道不是新的出路嗎?

仲淹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裏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爲嘆息。---《宋史》

君主立憲唯一犧牲的就是皇權,換來的卻是一個新世界。可惜很多守舊的大臣,爲了拍足了皇帝的馬屁,居然反對這種做法。

日本的天皇一脈相承,從來沒有更迭過,這是爲什麼?因爲他們早就實行了君主立憲。所以說這也是保護皇族的一種手段,這麼做總比宋徽宗亡國滅種要強得多吧?

范仲淹沒有走上宰相的位置,所以他的那些政治構想都沒能得到實現,在全國普及教育的理念,也沒能得到完全徹底的實施,實在是北宋的悲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