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要把社恐孩子一味往外推,循序漸進的“脫敏訓練”,更科學溫和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收到一位粉絲的私信,她是個四歲孩子的媽媽,表示最近一直很苦惱孩子的社交問題,即便面對熟人也習慣性退縮。

前兩天她帶孩子到朋友家做客,之前兩個孩子玩得很好,但不知道爲什麼,這次孩子就是緊緊抓着不鬆手,完全沒有想跟朋友家孩子玩耍的意向,耐心詢問爲什麼就回答“想回家”。

幾次努力後,孩子還被她給弄哭了,沒辦法只好回了家。

“你說我家孩子,是不是有點太內向了?”

其實想知道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不能武斷下定義,首先要知道孩子是內向性格,還是純粹不知道如何交朋友。

01焦慮之前,想判斷孩子的類型

可能很多孩子都會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退縮性行爲,寧願待在媽媽這個“避風港”裏,也不願意和同齡人試着交往。

但家長要首先觀察孩子的表現,區分他到底是性格內向還是單純怕羞。

性格內向的孩子,是打從心底裏不喜歡交朋友,更喜歡尋找內在的快樂;但害羞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想交朋友但缺乏技巧。

不要把這兩種情況混淆,否則你做的努力可能都是無效的。

有些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滯後,表現在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甚至和親戚朋友也親熱,但平時更愛好觀察,觀察過後還是可以和其他人交往的,就是性格內向。

反之,想交朋友卻又不知道從何下手,害怕又恐懼,就可能是社會恐懼症。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和家庭環境有關係。

父母的交往能力如果不強,朋友很少,本身就不是熱鬧的人,經常宅在家裏,家裏也很少有人來做客,那麼孩子自然就不會太外向。

還有學校環境,如果管教嚴格,自由活動的時間較少,孩子也會出現社交困難的情況。

02不要把社恐孩子一味往外推,很沒安全感

有的家長爲了改善孩子不懂社交的情況,心情過於焦慮。一味把孩子向外推。

如果孩子總是被勉強和別人交往,有沒有效果不說,至少一點價值都沒有,他的內心是拒絕的。

當孩子不想交往,或者對交往產生恐懼時,他們只是想尋求熟悉的邊界感以及安全感。這是內因發出的一種對外界適應的信號,需要時間調整。

是的,孩子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大哭或退縮,但如果家長直接貼了“內向、不聽話”的標籤,孩子就真的丟失安全感了,越來越不敢與人交往。

即便是和別人交往,也易出現不愉快的事,導致恐懼加重。

還不如等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之後慢慢觀察周圍的環境變化,慢慢適應,這樣的做法纔是相對溫和的。

然而生活中很多家長礙於面子,不惜讓孩子陷入恐懼當中。

其實對“社交恐懼症”的孩子來說,循序漸進的“脫敏訓練”,要更加科學溫和。使用時有些技巧,請跟我一起看下去哦~

03如何做好“脫敏訓練”?

一.改善家庭的內部環境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大,應該就不用說了。

迴歸家庭,經常陪伴孩子是最基本的,如果是個人事情,比如說回信息、玩手機,儘量在回家前完成。

與其自己抱着手機看,倒不如一起看場家庭電影,組織一次親子閱讀,或者全家出遊。這樣就能把家庭集體活動,變成讓孩子逐漸與人交往的開始。

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些家庭活動,增加家庭間的互動,又或者約朋友到家裏聚會,一起參加運動會、參觀博物館,去圖書館等等。

讓孩子從身邊熟悉的人開始,慢慢過渡到外界環境,提高交往的質量。孩子會在家長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嘗試邁出第一步。

二.家庭外的引導

主要指的是讓孩子參加集體性、羣體性的活動,這樣能擴大交際環境。

不僅是在幼兒園和老師、同學互動,補課班或者興趣班,孩子也可以找到好朋友,只要你儘量爲他創造環境,不要表現得太明顯直接。

小區樓下也是個重要的地點,幫孩子把交往分爲正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正式交往是孩子正常交往環境下認識到的朋友,非正式交往就是在小區遊樂場和一些陌生的孩子玩耍,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的體驗。

在陌生環境下接觸陌生的夥伴,能給孩子提高交往能力最大的勇氣。家長要學會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慢慢感受到交朋友的快樂。

但想讓這兩點進行順利,需要了解具體的脫敏訓練用法。

三.具體操作

第一步:給孩子時間觀察

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集體活動中,不要着急把孩子推出去。

先讓他在外圍靜靜地走,仔細觀察,家長可以小聲地引導孩子,你喜歡哪一個小夥伴,或者誰穿了什麼樣顏色的衣服,誰的衣服上面有隻小豬?

這樣簡單問題的引導,會讓孩子對同伴產生興趣。

欲速則不達,想讓孩子融入環境,首先要尊重他的選擇,這會成爲推動孩子交往的動力。

第二步:先做心理建設

每次出門之前,都花幾分鐘告訴孩子我們要去哪裏,去多久,會看到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活動。

這樣的準備工作是很有效果的,可以讓孩子提前在心裏做好建設和調整,不至於臨陣脫逃。

比如讓孩子去一個新的班級體驗,就告訴他:這裏有很多和你同齡的夥伴,媽媽會陪着你一起和他們遊戲。

第三步:先與環境建立聯結

在環境中慢慢找到孩子喜歡的事物,然後再過渡到人。

比如先看看花草或者教室內的事物,電燈甚至地板都可以,這樣能讓孩子找到邊界感和安全感。

家長越是溫柔引導,耐心讓孩子觀察,孩子適應得更快。

第四步:找到熟悉的感覺

比如想讓孩子去新的地點,可以約上一到兩個熟悉的、固定的小玩伴一起去,這樣他們就會在互動當中產生信任。

儘管兩歲的孩子交往,基本都是平行遊戲,但也是會有互動的。

家長還可以用繪本《好朋友》,以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交往能力。

奶爸寄語:

在建立交往能力的過程中,需要足夠的耐心,家長必須先和孩子一起體驗他所處的世界,才能感同身受。

孩子也希望融入環境,但家長要比孩子有經驗,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是情感良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