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總有很多家長喜歡抱怨自己的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學習上不去,還不懂關心人。

其實,不是孩子不考慮家長的感受,而是家長不明白孩子的感受。

比如,孩子想買一套老師推薦的書籍,但網上一查發現價格不菲,本着能節約就節約的原則,孩子就跟媽媽說在網上下載電子書來看,某天,媽媽下班回家時看見孩子在看手機,大聲說道:你說你在家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你對得起我們嗎!孩子:我沒玩,我是在看電子書。媽媽:你竟然還敢找理由,我不管你了!

某天,孩子放假在家正在寫作業,爸爸回來了,孩子太專心沒察覺。爸爸有點生氣:怎麼沒做飯啊,放假了一點家務也不做,一天懶得要死!

第二天,爸爸回來,看見孩子正在炒菜,他又有點生氣:你做的是什麼啊,不會弄就別弄,趕緊寫作業去。

某天,孩子覺得自己沒鞋換,想買一雙新的,父母一臉責備:怎麼又要買東西,以前的不是還沒有壞嗎,不知道節約一點嗎!

後來,孩子的鞋終於穿壞了,父母一臉嫌棄:天天穿一雙鞋,都把它穿壞了,真是一點也不愛衛生。

看吧,不管孩子怎麼做,父母總有理由打擊他們,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心理將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不自信、不積極、不敢說話,甚至還會激起他們的叛逆心理,做出衝動的行爲。

爲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考慮父母的感受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並加以改正,否則家庭矛盾將會越來越多,親子關係只會越走越遠。

那麼,父母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1.支持他們的好奇心,增加積極性

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喜歡探索大自然。當孩子發揮想象力的時候,我通常會給與他們讚揚和肯定,有時候明確地告訴他們,“你在畫畫方面做得很好”“ 你的想法很不錯,可以去嘗試一下”而不要“這個沒有意思”“你真棒”等帶敷衍的語句。他們在得到認同感後,自信心增強,想象力進一步發揮,思維也會保持活躍,並促進了大腦的開發。

2. 耐心與孩子溝通,分享感受

由於親子間的年齡差距,孩子與家長很容易產生溝通問題,進一步增加誤解。而父母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則能很好的消除誤會,將問題扼殺在搖籃中,同時親子間真誠的交流,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3.做比說更重要

很多家長都喜歡說一堆大道理,孩子思維簡單,稍微複雜的話語就較難理解,一旦說多了,就會不厭其煩,即便他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

對於孩子的品德和習慣,家長以身作則,爲他們樹立起好的榜樣,他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跟隨你們的腳步。

4.對幼齡兒童,要有針對性地引導

幼齡兒童的自我意識會不斷增強,他們聽不懂高深的話,但對兒童故事卻有不小的興趣,選擇好的故事繪本,對他們也有正面影響。我表姐家的孩子以前不愛說話,還喜歡動手動腳,特別是遇見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他老是不自覺地打別人,表姐訓斥了很多次都沒有用。

後來,表姐發現孩子喜歡聽故事,就在網上買了很多繪本,每天都要跟他講很久才滿意,最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喜歡故事中的人物,會爲他們的行爲感染,在潛意識中學習好的一方面,性格開朗漸漸不少,願意跟人慢慢溝通,打人的行爲也少了。

5.從小從家務做起

一些家長在孩子小時候,並不會讓孩子跟着一起做家務,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不夠勤快。家長們需要要意識到,做家務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從洗碗、倒垃圾這種小事中,既能夠培養他們的耐心和責任心,又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理解父母的難處,在習慣和思維上都有正向的引導作用。

改善親子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在我的育兒課程的親子教學中,對家庭成長中的問題有諸多講解,希望父母們都能從中有所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