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曾經,他是廣州“最牛釘子戶”,如今還在辛苦開滴滴)

他是廣州“最牛釘子戶”,如今還在辛苦開滴滴 (來源:視頻綜合)

牆上的時鐘壞了,時針一直停在8點,但郭志明不用抬頭就知道八點半了。

他像往常一樣拉開鏽跡斑斑的伸縮門,入門一步距離處就是一張小飯桌,桌子上擺着三菜一湯。

兩副碗筷,妻子蒙麗霞還未回家,她在離家路程只有十分鐘的菜市場工作,卻每天都是摸黑回家。


郭志明和妻子蒙麗霞在喫飯

雖然肚子餓,郭志明還是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他坐在小板凳上,半佝着身體看手機——他在數今天的滴滴單數。

兩年前,和郭志明一起倒班的同事辭職,找不到搭檔的他被迫無奈離開出租車公司,幹起了滴滴,車子是租的,自負盈虧。

原來與他同住的哥哥一家終於申請到公租房,從這30平方米的地方逃離,剩下郭志明一家困守此處。

黑夜下被立交橋包圍的黃色小樓,只餘一處燈火。


黃色小樓中僅存的一家燈火

從洲頭咀隧道工程動工到現在,這盞燈火在這空蕩蕩的樓中,倔強地亮了十二年,像它一樣刺眼的,是追隨着郭志明一家的“最牛釘子戶”的標籤。

郭志明沒有像海珠湧大橋“釘子戶”那樣成爲網紅被圍觀,但他同樣被口誅筆伐了很多年。很多人一見面就問他:你爲什麼不搬?

郭志明告訴記者,他不是不想搬,從頭到尾,他都是不能搬。

被遺忘的30平方米

這棟後來成爲廣州“獨特風景線”的八層黃色小樓原是廣州市木材公司改建的,郭志明父親分到的一樓爲四米高的倉庫,他們自己加了隔板,分爲上下兩層,他與兄弟兩家7口人緊巴巴地住在一起。因爲是商鋪性質,他們無法購入,沒有房子的產權。

洲頭咀隧道建設時,這一帶都在拆遷,而他們無法享受“房改房”政策的福利,分配給他們的回遷房一樣是30平方米,但住不下7個人。

“住不下我怎麼搬?我當然就不搬了。”郭志明指着門外不遠處,告訴記者,當時市道路拆遷辦的負責人就在那附近,來過家裏好幾次,郭志明家裏的情況,他也是一清二楚的。“當時他們說會考慮我們的情況,給我們分兩個房子租,但是報告提交上去一直沒有音信,就這麼一直等。”

周圍的鄰居都搬走了,7歲的兒子郭浩俊送走了小夥伴,沒有人和他一起玩了,爸爸媽媽平時早出晚歸,陪伴他童年的是年邁的奶奶和轟轟作響的挖掘機。

30平方米外的土地滿是泥濘,散落着磚瓦,當時還在上幼兒園的郭浩俊常常哭着不願意走這條路,蒙麗霞把兒子背在身上,鑽過搭起的竹架,她聽見兒子微小的聲音在耳邊響起:“媽媽,我擔心挖土機有一天把我們家挖走了。”

挖土機沒有挖走他們的家,兩三年的轟鳴聲後,高起的立交橋將他們圍困在了圓圈中。

郭志明點了根菸,煙味很快鋪滿整個房子,“你說我這些年難道不着急嗎,我急啊,但是我沒有房子的產權,只能等別人安排。”

房子的產權屬於原先的廣州市木材木器廠,十二年內公司幾經變更,處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也一再更換,郭志明只能聯繫拆遷辦,期待拆遷辦和公司能早日達成共識。

大約3年前,曾有拆遷辦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一家,已經安排了一套荔福大廈5樓的房子,但沒了下文。

“我除了等還能怎麼辦呢?我的工作、房子都得靠等。”

從出租車做到滴滴,郭志明已經習慣了等待,有時候一天一個訂單都沒接到,就在廣州街頭轉悠。

這樓不止郭志明一戶“留守”,隔壁還有兩戶人家的房子空在這裏,一個商鋪租給了物流公司做倉庫。

想換房又怕房租貴

郭志明租住的這個小屋,一個月月租僅100塊左右,且十多年來沒有漲過。今年疫情,他有兩三個月零收入,蝸居在家中,四月份才復工。兒子小升初,各種雜費幾乎花光了夫妻倆今年的收入。

“疫情沒有收入的時候,房租沒有給我們太大的壓力,也算是這十幾年來的一件好事。”

但他們還是渴望改變的到來,2018年臺風山竹引起大暴雨,郭志明家中積水,左邊的窗戶在拆遷時被敲破,一直沒人處理,關上後,雨水還是順着鐵絲網滲進牆壁,最嚴重的一次水位最高可沒過膝蓋,他們一家只能拿着臉盆往外倒水,一些傢俱都泡壞了。

蒙麗霞也想過換新的傢俱,改善一下生活質量,但又覺得說不定就快搬家了呢,對於他們這樣的家庭來說,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全家人只好再熬一熬。

其實搬去新的房子,對這對夫妻來說,經濟上的壓力會增大。如今的房租和未來的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妻子上班路程還會增加。

維持現狀和改變都不是輕鬆的選擇。

“遲早都是要改變的,浩俊也越長越大了,不能一直和奶奶睡一張牀。”蒙麗霞計劃在新房子安置一個上下鋪牀,讓浩俊睡上鋪,奶奶睡下鋪。

在狹窄的沙發上翻滾的浩俊,希望有一天能在屬於自己的單人牀上自由地翻身,不知道這一天什麼時候到來。


在沙發上的浩俊

康瑞鑫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項仙君 周倩欣 責任編輯:康瑞鑫_NB167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