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鬧任性不聽話是令我們家長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打寶寶捨不得,而且打了也沒有用。不打吧實在是"忍無可忍。"

研究表示寶寶在三歲前,哭鬧是在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感情。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但隨着寶寶的認知發展,三歲以後如果寶寶還是哭鬧不聽話非常任性,那麼此時寶寶的任性就不能被輕易寬容了。

因此此時寶寶的哭鬧已經不是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有目的的哭鬧。

他們哭鬧或許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某些東西或者是獲取家長的同情。

總之3-5歲的孩子甚至更大些的六七歲的孩子,如果還是這樣任性撒嬌不聽話。那麼我們家長就需要注意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制服孩子呢?

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而不是毫無原則的不聽話和隨意哭鬧。

根據李玫瑾教授的觀點,對於孩子哭鬧,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做以下幾個訓練,這樣將輕鬆制服孩子的哭鬧,還我們一個聰明懂事的寶寶。

李玫瑾也曾說:3~5歲時,要注重對孩子進行剋制任性的訓練。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自律問題說得比較多,自律也就是"剋制"。

很多偉人都是通過不斷地剋制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孩子

在3-5歲沒有學會剋制,那麼他們以後也不會懂得自律。這樣孩子將來是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

貝多芬正是通過對自己生理病痛的剋制,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才創作出了《第一交響曲》,成爲交響樂之父。

而我們被我們熟知的中國第一代諧星

賈玲,其成名之路也是諸多坎坷,正是因爲她的剋制,纔有了今天的成就。

如果孩子想要什麼,我們都滿足他,或許孩子並不會滿足,反而會要求得更多。

根據目前心理學研究表示我們對孩子的需要可以按照3:1的比例滿足,

這樣孩子會懂得自己去爭取。不能事事滿足孩子,這樣孩子既不會珍惜已經得到的,也不會去努力做自己想要的。

"剋制"訓練都有哪些?

1、剋制"自私"訓練

自私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從倫理學上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我們也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不自私。

因此這裏的"自私"剋制意思是說我們要教會孩子分場合分目地剋制自己的自私。這是很重要的。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自私。但如果是一些對自己或者是別人很重要的時刻,我們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的話",這樣的孩子也註定是不會有大出息的,因此自私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格局,甚至會成爲他們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2、剋制"懶惰"訓練

我們在孩子3-5歲的時候,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這一習慣。作息規律,今日事今日畢,謹防懶惰,成爲懶癌患者。

愛迪生說過:成功是99%的汗水+1%的靈感

沒有誰天生是天才,要有也只是極少一部分,成功沒有捷徑。

如果我們在3-5歲的時候沒有幫助孩子克服懶惰這個毛病,任由孩子發展的話,這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極爲不利的。

想培養孩子的良好的行爲能力

3、剋制"誘惑"訓練

其實我們發現,小孩子一般都是拒絕不了誘惑的,只要別人給他們一些好處,他們就立馬"轉向"。實際上這也很正常,但是孩子到了3-5歲,這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都已經提高,

如果他們還不能抑制一些誘惑,這時我們的父母需要介入。

比如孩子正在寫作業,聽到樓下有小朋友在玩,他也想去,此時我們能夠滿足他們嗎?或者是他們心在曹營身在漢,此時我們如何通過剋制訓練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寫作業就顯得很重要了。

面對孩子的任性與不聽話,我們家長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同時適當地對孩子進行以上剋制訓練。

我們不要低估3-5歲或者再大一點孩子的抗挫力或者是意志力。只

要我們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和引導,孩子的哭鬧任性等毛病最終會在得不到我們的回應中逐漸消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