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是由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出的一個史學概念:

蓋宇文泰當日融冶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創霸業;而隋唐繼其遺產,又擴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中人物,所謂八大柱國家即其代表也。

指的是北朝的西魏、北周至隋、唐期間,籍貫位於關中(今陝西省)、隴西(今甘肅省東南)一帶的豪門世家,其最大的特點是胡漢混血、文武合一。陳先生認爲,周、隋、唐在經濟、文化上較爲落後的關中地方建國以後,實施瞭如他所說的關中本位政策,反而最終征服了先進的山東及江南地區,重新統一了中國。

由此可見,陳先生所論的“關隴集團”是一個地域性文化範疇,它是由胡與漢、武力與才智等各種不同的種族及人力混合在起而形成的社會集團。

“關隴集團”存在於北魏末期至唐朝中期,存在了大約200多年的時間,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四個朝代都出自於關隴集團,赫赫有名的盛唐李氏皇族就是這批關隴集團的後代。皇權集中之下,爲何會產生如此強力的政治集團的呢?關隴集團又是如何做到左右三朝政局的呢?這要從關隴集團的形成說起。

一、宇文泰與關中政權的成立

北魏孝武帝爲了牽制高歡,決定任命宇文泰爲大都督,承認他掌握賀拔嶽人衆,此外爲準備與高歡的作戰,還命令宇文泰入洛。此時的賀拔嶽爲侯莫陳悅所殺,宇文泰得到賀拔嶽的信任,其時才二十八歲,並無位居諸將之上的威望。

在衆人選擇這位年輕英明的武將作爲統帥。結果這對其後關隴地方以這支軍隊爲中心走上政治獨立十分有利。

面對賀拔嶽舊部的邀請,夏州的宇文泰方面經過種種商議,最終赴平涼接受部隊的推戴。在這之後,宇文泰將侯莫陳悅追至牽屯山予以殲滅,此外還排除高歡的干涉,逐漸在關隴地方確立了自己的權威。

高歡與朝廷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朝廷任命宇文泰爲關西大行臺,宇文泰也向東方出兵,對高歡進攻洛陽加以牽制。後來孝武帝從洛陽倉促出逃,入關寄身於宇文泰處。宇文泰以長安爲首都擁戴孝武,西魏王朝於是在其霸權之下得以成立,這實際上也就宣告字文泰率領的關隴軍在政治上得以獨立。

至此西魏政權的核心是宇文泰所率的關隴軍。也就是說,當賀拔嶽舊部推戴“同類”的宇文泰併成爲一支獨立的力量時,實際上也就邁出了關隴政權形成的第一步。而這一事件對後來的周隋唐政權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關隴集團的起點——府兵

貫穿於關中諸政權的軍事體制不用說是府兵制。在這些政權中府兵所發揮的作用異常巨大,甚至可用府兵制國家來命名。府兵制的起點爲宇文泰所創設的西魏二十四軍。陳寅恪在解釋關隴集團時指出歷代“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爲關隴集團中人物,西魏二十四軍的將帥之家“所謂八主柱國家”即是其代表。

宇文泰在接收賀拔嶽的以六鎮中武川鎮兵戶爲骨幹的軍團時,這一軍團人數不過數千人;侯莫陳悅兵潰後,李弼擁衆萬人來歸;北魏宿衛禁旅所謂六坊之衆(也是鮮卑族人)隨孝武帝元修入關的,也“不能萬人”(《隋書·食貨志》)。

合起來,西魏的兵力,大概在三萬人左右。宇文泰命十二個將軍分別率領。大統三年(公元587年)沙苑會戰,高歡以二十萬衆進犯西魏,宇文泰迎擊的軍隊,還不滿萬人;大勝以後,不斷補充,人數增多。大統八年三月,正式成立六軍。

到了大統九年,西魏的軍隊,就發展到十萬人左右了。同年與高歡在邙山會戰失利,宇文泰的軍隊被東魏殲滅的,就有六萬人之多。經過這次慘敗,西魏實力大傷,而且事實上,關隴地區的六州鮮卑人數本來就不多,戰爭的長期持續,使兵員的補充更有困難,宇文泰自不得不從漢族方面補充軍隊,來充實自己的力量。

《周書》稱:

“邙山失律,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這些新編的軍隊,又都是由政府選擇關隴地區有名望的人物來統領的,如:太原陽曲人郭彥,“其先從官關右,遂居馮翊。大統十二年,初選當州首望,領鄉兵,除帥都督”(《周書·郭彥傳》)。

武功人蘇椿,“大統初……賜姓賀蘭氏。…十四年,置當州鄉帥,自非鄉望,允當衆心,不得預焉。乃令驛追椿領鄉兵”(《周書·蘇綽傳弟椿附傳》。敦煌人令狐整,“世爲西土冠冕。……常願舉宗效力,遂率鄉親二千餘人入朝,隨軍征討”(《周書·令狐整傳》)。

兵力是漸漸充實了,爲了更好地配合建軍工作,宇文泰對他的統帥部,也略加改組,形式上採取鮮卑舊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國,除自己已在大統三年由西魏文帝任命爲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爲西魏政權中的實際最高統帥外,又在大統十四年,任命西魏宗室廣陵王元欣爲柱國大將軍,但也只掛虛名,並不授予實權,卻用趙貴、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等六人爲柱國大將軍來實際分頭統率六軍。

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二個大將軍,共十二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兩個開府,共二十四開府,是爲二十四軍。每個開府下,又有兩個儀同,共四十八個儀同。

根據西魏末、北周初的記錄,一個儀同在那時領士兵一千人,一個開府在那時領士兵二千人,那麼一個大將軍領士兵四千人,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士兵八千人,六柱國合起來有衆四萬八千人,與《鄴侯家傳》所稱西魏初期府兵“六柱國共有衆不滿五萬”的說法,相差不遠。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府兵。

府兵的前身,是以賀拔嶽武川軍團和侯莫陳悅軍團的一部分(即李弼軍團)以及“六坊之衆”隨魏孝武帝入關的北魏宿衛禁旅這三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原是鮮卑化非常徹底的軍隊。

其中尤以構成府兵核心的武川軍團,它的前身是六鎮鮮卑,六鎮鮮卑前身大都是拓跋部氏族成員,由於北魏孝文帝以後,封建化的程度急劇加深,他們的地位也急劇下降,終於滄爲“役同廝養”的“府戶”,因此,他們參加過六鎮起義和河北起義。

固然,六鎮起義和河北大起義終於推倒了腐朽的北魏洛陽政權,但是進入中原的六鎮鮮卑,其中一部分背叛了起義軍而成爲新興的軍事貴族以後,他們卻還存在着一種不可實現的幻想,就是想回復到原來的氏族或部落關係去,這樣他們也必然會帶着一種反動的反對漢化的傾向。

宇文泰、趙貴、獨孤信等既出身於武川軍團,在他們建立府兵時,主觀上爲了要滿足六鎮鮮卑的要求,就採用了六鎮鮮卑所向往的過去鮮卑族的一種原有部落組織,即八部組織,作爲編制新軍的一種藍本。

宇文泰等想在編制這一支新軍的時候,對於士兵和軍官之間的結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鮮卑舊日的氏族關係。因此,在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詔以有功諸將繼承鮮卑三十六國(大部落),及九十九姓(大氏族)之後,除了新軍中的將領本來就用鮮卑複姓的如侯莫陳氏、獨孤氏、豆盧氏、賀蘭氏諸姓不予更動外,有的鮮卑複姓已經北魏孝文帝變法時改爲單姓的,如於氏,則仍舊改爲勿忸於氏。

其他功高諸將,或雖出身武川,而已採用漢姓或本來漢姓的,則均由西魏政府賜以三十六大部落中的一個姓氏,如:李虎賜姓大野氏,李弼賜姓徒何氏,趙貴賜姓乙弗氏,楊忠賜姓普六茹氏(亦譯作普陋茹氏),王雄賜姓可頻氏,讓他們都作爲這一姓的“宗長”,也就是這一部落的酋長,並且“仍撰譜錄,記其所承”(《隋書·經籍志》),以表示他們都是三十六大部落或九十九大氏族的嫡系子孫。

同時又令鮮卑、漢族將領所統率的士卒,皆以他們主將的鮮卑賜姓爲他們的姓氏,猶如過去鮮卑族的氏族社會里氏族成員以氏族的姓氏作爲他們的姓氏一樣。

宇文泰企圖用落後的氏族關係來組織府兵,搞好將領與兵士間的結合,使他們好像血緣近親,並肩作戰,來改善兵士的地位,提高府兵的戰鬥力量。

事實上,在鮮卑族成員之間,他們的血緣聯繫就已消失了;宇文泰對於毫無血緣關係的鮮卑、漢族兵士,硬用舊日的氏族關係把他們合在一起,是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的。

因此,府兵的組成,並沒有也不可能使府兵真正退回到氏族關係去,那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由於這種“府兵”,多少還帶着一些過去自由民所組成的“民兵”的色彩,因而在已經淪爲“府戶”、“役同廝養”的六鎮兵戶看來,身份是大大地提高了。

不但六鎮鮮卑,成了府兵的骨幹力量就是“中原強宗子弟”、“關隴豪右”,也是府兵發展的對象。他們“不但不廢仕宦”,而且“進仕路泰”,他們的地位,的確大大地改善了,因此,府兵的戰鬥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關隴統治集團的組成

宇文泰在創置府兵同時,組織了代表鮮卑、漢族地主階級利益的關隴統治集團。

宇文泰領導了以武川鎮軍官爲骨幹的賀拔嶽軍團,據有關隴,而關隴一帶的人力、物力,遠不及高歡所轄境域之富庶。那時的江南,則自晉室南遷之後,又是漢族文化薈萃之地,高歡也曾說過:

“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爲正朔所在。”(《北齊書·杜弼傳》

梁武帝在位時候,又是正如庾信說的“江表五十年無事”(《哀江南賦》)的時代,因此宇文泰除了在軍事方面創置府兵,來提高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和貫徹執行漢化政策以外,在統治階級內部,還須加強團結關隴地區及河東地區世族大地主的工作,結成關隴統治階級的聯合陣線,俾與雄據山東的高歡及偏安江南的蕭衍爭一日之長。

在組織府兵統帥部與關隴統治集團的過程中,還有兩項措施。

第一,必須泯沒鮮卑、漢族統治階級的民族界限。在當時,西魏的軍隊中,不僅有六州鮮卑與久已鮮卑化的漢人,也有關隴豪右,這樣就會有兩支部族不同、語言不同的士兵,集結在同一部隊裏。宇文泰爲了要團結這一支鮮卑、漢族混合的軍團,泯沒他們的民族成見,以完成其建軍工作起見,於是表面上採取了過了時的鮮卑舊日部落組織形式,作爲編制新軍的種藍本(實質上還是強化中央的力量)。

凡是關隴將領,率領他們的鄉兵加人這府兵統帥部時,大都賜以鮮卑複姓,如蘇綽弟蘇椿賜姓賀蘭氏,李遠弟李穆賜姓拓跋氏,令狐整賜姓宇文氏之類。士卒也以統將的鮮卑賜姓作爲姓氏,使這一支鮮卑化的軍隊,雖有關隴豪右新的成分參加,但是無法從他們的姓氏上辨別出他們的民族差異來。

第二,宇文泰還想使關隴世家大族、六州鮮卑、山東鄉帥泯沒他們的地域成見,因此改易代人(即鮮卑人)之河南郡望爲京兆郡望,對西遷關隴之漢族將帥中之山東郡望也不予歧視。這樣,關隴統治集團內部就會結合得更緊,而關隴政權也自然會更鞏固起來了。

這裏所指的關隴統治集團,是指代表西魏北周關隴政權利益的一種政治性地主集團而言,它不僅包括了鮮卑貴族上層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獨孤諸族,以及關、隴、河東一帶的漢世家大族京兆韋氏、弘農楊氏、武功蘇氏、上谷侯氏、隴西李氏、河東裴氏、柳氏、薛氏諸姓。

而且也並不完全排斥山東地區的世族大地主。當時山東地區世家大族個別房分出仕關西的,如博陵崔氏有崔士謙、崔說、崔猷,清河崔氏有崔彥穆,范陽盧氏有盧柔、盧辯、盧光,滎陽鄭氏有鄭孝穆、鄭譯,趙郡李氏有李子雄,頓丘李氏有李昶,他們雖然都是山東世族,但因仕於西魏、北周之故,亦應列入關隴統治集團之內。

在關隴統治集團組成之後,府兵統帥部中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也就是宇文泰軍團中的高級將領,與他們的繼承人,便成爲這一統治集團中的寶塔尖。

八柱國中,除了宇文泰之外,如:柱國大將軍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柱國大將車獨孤信,長女爲周明帝宇文毓皇后,第四女爲李虎的兒子李昺的妻子(李淵的母親),第七女爲隋文帝楊堅皇后。

十二大將軍中,如楊忠就是後來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可見周、隋、唐三朝的創業皇帝沒有一個不和關隴統治集團有着血緣上的關係。自周、隋迄唐初的將相大臣,也有很多是關隴統治集團中重要組成分子的後裔。

宇文泰爲了鞏固他的關隴政權,首先必須給關隴統治集團打下雄厚的經濟基礎,因此拼命對外掠奪勞動人手。如在取得梁朝的四川之後,每年命將攻略居住在四川一帶的僚族人民,俘虜到數十萬人之多,把他們作爲“生口”,分賜給他的部下,當作奴隸,大將陸騰一人,先後就受賜到僚族奴隸八百口之多。

宇文泰又在取得江陵之後,把江陵城內和江陵附近城邑的人民十餘萬人,全部俘虜入關,分賜給當時關隴集團中的統治貴族,作爲奴婢。如:賜於謹(唐宰相於志寧的曾祖)奴婢一千口,賜長孫儉奴婢三百口,賜楊紹(唐宰相楊思道、楊恭仁的祖父)奴婢一百口,賜侯植(唐大將侯君集的祖父)奴婢一百口。

其餘如伐稽胡,賜韓果奴婢一百口;伐羌,賜於寔(於謹子)奴婢一百口,賜李賢奴婢四十口;伐吐谷渾,賜李雅奴婢百口;滅齊,賜有功將領元景山奴婢二百五十口,賜宇文強奴婢一百五十口,賜崔弘度奴婢百口,賜陰壽奴婢百口。

這些奴婢,雖然以後北周武帝宇文邕曾下令把他們解放爲部曲;隋文帝楊堅即位後,又再度下令放免,可是還是准許舊主留爲部曲、佃客,他們一直被束縛在土地之上,受着關隴統治集團的剝削和壓迫。

這數十萬勞動人手,給關隴統治集團中的大地主的莊園經濟,打下了穩固的基礎。我們可以從《舊唐書·于志寧傳》的記載裏來窺知他們莊園經濟勢力的雄厚:

“志寧嘗與右僕射張行成、中書令高季輔俱蒙賜地。志寧奏曰:“臣居關右,代襲箕裘,周、魏以來,基趾不墜。行成等新營莊宅,尚少田園,於臣有餘,乞申私讓。”

關隴統治集團的核心分子於氏,從於謹到于志寧,經歷過一百多年,“田園”照舊“有餘莊園下的勞動人手,當然也不會缺乏。所以關隴統治集團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他們的潛勢力都是非常雄厚的。從而我們對於關隴統治集團能夠左右周、隋和李唐前期三朝的政權,就也不難理解了。

結語

唐太宗死後,關隴集團的首腦長孫無忌自恃擁立之功,橫行無忌,在武則天的刻意推動,高宗的順水推舟之下,利用“廢王立武”等事件使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離開政治舞臺。武則天本家是關隴集團的旁系,因此武則天以酷吏、崇尚進士文詞詩賦之科、文武分流、延攬部分世家(山東世家、江南世家等)等手段使關隴集團逐步瓦解,最終爲寒門世子所取代。“關隴集團”自北魏分裂以來主宰中國的政治舞臺長達三百多年,終究逃不過盛極而衰的歷史車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