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神經科學家合作發現,微弱的電流刺激神經可能有助於治療系統炎症反應。在8月12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Neuron(《神經元》)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進一步揭示了鍼灸這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背後的神經解剖學原理

論文的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多年從事疼痛背後的神經機制研究。

哈佛醫學院的馬秋富教授

“西醫治療疼痛大多希望通過阻斷神經通路來抑制疼痛。但是我們身上有無數條神經通路,每條通路又可以被非常多的因子激活。所以這麼多年來,儘管我們在動物實驗中有那麼多突破和成就,卻沒有製出什麼新的治療疼痛的藥物。”馬教授說。

受到中醫背後“治病要治本”的理念啓發,馬教授與他的團隊關注到炎症,一個導致疼痛的重要誘因。

曾經有研究顯示,用電流刺激位於頸部的一些神經可以有效緩解炎症。但這種療法常常需要通過入侵式的手術方法實現,增加了治療的風險。所以馬教授與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僅需通過電針來輸送電流、刺激神經的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了一個小鼠炎症實驗模型,通過給動物注射脂多醣,來模擬在嚴重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後易引發的一種致死率極高的全身炎症:敗血症

他們首先選取了在小鼠腹部的“天樞”穴位點進行電針刺激。這個下針點與脾臟的神經環路有着密切聯繫,而脾臟又是免疫與炎症反應的主要器官之一。在15分鐘3毫安的電針後,小鼠被注射脂多糖。研究人員發現,接受了電針刺激的小鼠體內炎性因子比起那些沒有被治療的小鼠明顯低了不少,成活率也至少翻了一倍。

然而如果小鼠在接觸脂多糖後再接受電針治療,它們體內的炎性因子卻比未接受治療的小鼠高得多,並且都在三日內死亡。

通過與改變了神經系統的轉基因小鼠對比,研究人員發現刺激“天樞”這個腹部位點可以激活連接脊髓與脾臟的交感神經,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通過作用於脾臟中的特異性的受體,達到抑制炎症的效果。但如果電針在脂多糖注射之後才進行,此時腎上腺素的另一個具有加重炎症作用的受體已被脂多糖誘導表達,電針刺激反而惡化病情。

“同樣的治療在不同的病程階段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這讓我們也非常意外,”馬教授說。“但大多數時間,病人來找醫生通常是已經生病了、處在炎症狀態。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減輕炎症的方法。”

該團隊嘗試在小鼠的後肢上“足三里”穴位給予電針刺激。他們發現如果使用較弱的0.5毫安的電流,無論在脂多糖注射之前或之後進行,都能起到抑制炎症的效果。治療後小鼠成活率比對照組的至少提高了一倍。

利用轉基因工具小鼠,研究團隊發現低強度的電流刺激並不會刺激脊髓到脾臟的神經通路,而會激活連接大腦與腎上腺的迷走神經,從而達到減輕炎症的效果。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電針有神經解剖學的原理,但是這種治療方法在人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要通過臨牀試驗進一步驗證”馬教授說。

該團隊下一步希望繼續探索不同的下針位點和電流強度是如何激活不同的神經通路來調節炎症的。

參考文獻:

Liu et al.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 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 Neuron 2020 DOI: http://dx.doi.org/10.1016/j.neuron.2020.07.0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