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夏季的酷熱,脾臟多少已虧虛,今天一起來看看自己脾臟到底有多虛吧?

又到了一年當中,白天酷熱,夜裏清涼的錯亂時刻,而心情也跟着「神經」起來,時而狂躁,時而抑鬱。

這是氣運從春到夏轉變所必經的階段,而主管這一轉變的,是中土之官——脾。脾居中焦,能升降氣機,不斷將水谷精微輸送至臟腑經絡。

因此春夏交替之際,照顧好脾的功能,你就能心平氣和地應對所有事。這段時間比較重要的運化水溼、宣降肺氣、滋養五臟……它都會幫你做好。

理清四種脾虛證,看你有多虛?

想要把脾養好,首先得把自己的證候理清,可對號入座,找到適合自己的養脾方法。

1.脾虛第一證:脾氣虛

脾氣虛,是大家多少都會有的症狀,比較普遍,症狀也比較輕微,經常被大家忽視。

它其實就是「脾氣」不足,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脾運化功能減退,則飲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地吸收和輸布,就會出現腹脹、便溏或完谷不化、食慾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

脾氣虛可能是因爲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也可能是因爲久病耗傷脾氣。主要表現是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脘腹脹痛,尤其是喫過東西以後,大便溏薄或者腹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常用四君子湯來治療,這是補氣健脾第一名方!

這症狀可能大家都不當一回事,但千萬不要無視它,因爲被忽視的話它可能會報復哦。

2.脾虛第二證:脾陽脾陰虛

得不到重視的「脾」相當不爽,繼續在機體搗蛋,進一步發展的「脾陽脾陰虛」。

脾陽促進脾氣的推動、上升、四散和溫煦作用,而脾陰促進脾的寧靜、濡養、收攝和制約陽熱的作用。

脾陽虛,運化無力,就會出現泄瀉,納少,甚至會下利清谷、浮腫、四肢冰冷,胃脘冷痛,喜歡溫暖和熱食,喫了寒冷的食物就難受。

當然,除了腸胃怕冷,還會有腹瀉、感覺腹部脹滿、渾身乏力、消瘦、四肢冰冷、舌苔白等症狀,這都是脾胃「虛」和「寒」的表現。

針對脾陽虛,我們中成藥裏對證的,就是理中丸。一般情況下,單純脾陽虛,我們喫理中丸就可以了,它就是人蔘、乾薑、甘草、白朮四味藥。

脾陰虛就是陰液不足,陰液不夠的結果就是體內有熱。中醫學家蒲輔周曾經總結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思食。」這就是脾陰虛的典型表現。

另外,由於陰不足使得陽相對過剩,於是,身體就會表現出咽乾、口燥、顴紅、潮熱、盜汗、消瘦、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等症狀。其中一部分看起來跟上火很像,但是另一部分則是虛的症狀,所以是虛熱證候。

這時候要以養陰爲主,沙蔘麥門冬湯加減是不錯的選擇!

脾陰與脾陽,既相反,又相成;既互相制約,又互相協作。如陽欲溫,陰欲涼;陽主動,陰主靜,是相反制約的一面。

這只是「病邪」吹響進攻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嚴重的。

3.脾虛第三證:脾不統血

《金匱要略》中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來實現的。脾之所以能統攝血液,是因爲脾爲氣血生化之源。

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功能能正常發揮,血液不會逸出脈外而發生出血。如果脾氣虧虛嚴重,水谷精微不能很好吸收,氣血生化就會不足,氣的固攝血液功能減退,就會使血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也就是「脾不統血」的症狀。主要表現爲鼻子、牙齒、皮膚出血、尿血、便血、女性月經過多、崩漏等血不循經的症狀。

脾不統血以補氣攝血爲法,服用人蔘歸脾丸有很好的療效,特別對月經過多的女性。

這時候的「脾」開始鼓吹其他器官一起造反,情況越來越不妙。

4.脾虛第四證:脾氣下陷

除了演變成「脾不統血」外,「脾氣虛」還可能惡化爲另一個大怪——「脾氣下陷」。

脾主升清,是指脾氣上升,並將其運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轉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然後營養全身,所以說:「脾宜升則健」。

脾不升清,水谷精微與糟粕濁物就會混雜,會導致完谷不化飧泄的症狀。如《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脾氣不上升,中氣會下陷(又稱脾氣下陷),就會出現久瀉脫肛,甚至會出現內臟下垂如腹部墜脹、脫肛、女性子宮脫垂等症。

推薦食用補中益氣丸,這是一種非常「提氣」的方劑,對中氣不足的患者有幫助。

這症狀,想想都可怕!所以說疾病要防於未然,不要等到惡化了纔想起治療!

按揉脊、臍、小腹、足三里健脾胃

下列方法,選擇第一個加上其餘三法中的任一個,都能幫助健脾胃。

1.捏脊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它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

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做「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2.揉臍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

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祕的患者。

3.擦小腹

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發熱爲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

肚臍兩側旁開2寸爲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祕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

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養脾胃,就是養命!要想脾胃好,三分靠治,七分靠養。但養脾胃非一日之功,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做出相應的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