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古風歌曲被批?流行音樂創作太難?中國音樂或許需要追溯一下歷史

文/驚鴻一瞥,歷史之旅路上的探險者和好奇者

配圖聲明/本號所使用配圖均來源於互聯網,且難以查證著作權人,若有來源我們定會標記,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我們會認真解決!

原創聲明/不易君子爲文史地理愛好者原創投稿徵文平臺,文章原創性均通過作者保證與原創工具檢測,若您發現作者文章有抄襲、洗稿等嫌疑,請將線索發送至後臺,我們會嚴肅處理!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爲,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音樂作爲精神層面的需求,以其多樣性滿足着不同人羣所需。而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一時且傳唱千古,不僅是因爲迎合人民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每個時代,植根於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也有着明確時代印記的音樂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核。古代音樂與文學藝術密不可分,漢唐樂府、唐詩宋詞之中孕育着豐富多彩的古代音樂文化。

(網上的一些批判古風的文章)

音樂溝通世界,深入人心,音樂要走向更大的國際舞臺,就必須吸取本土文化精華,展現民族自信。古代音樂凝聚着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定意志和審美追求。

在古風歌曲時常被批判,本土特色的音樂風格難以形成之時,我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國一直以來的音樂傳統文化。

(古風歌曲演奏現場)周代音樂——餘音繞樑,禮儀教化

西周時期文化核心是禮制文化,直接影響着禮樂文化的發展,這一時期雅樂活動是西周音樂的直接展現,也形成了古代音樂文化的審美意識。禮樂制度的推行,加強了禮樂教化,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

六代之樂用以教化安邦,成爲祭祀之樂,規模宏大。周代音樂之中的擊鼓、詠歎、曲調都讚頌着帝王豐功偉績,展現着禮制之下的社會太平。《大武》莊嚴、壯美,表達着對武王的盛世偉業的稱頌。

(周禮)

周代樂官設置了采詩制度,統治者爲了解民意,考察民間風俗和政令得失,派遣樂官到民間各地採集詩歌,蒐集歌謠,然後彙集至朝廷,樂官通過這種形式將民間的疾苦上達天子。

而這些歌謠經過加工整理之後用於貴族階層欣賞。《風》、《雅》、《頌》即民間的彙集總結之成果。

(圖 六代之樂)秦漢音樂——歌功頌德,等級分明

秦代的宮廷貴族禮樂文化繼承了周人的禮樂傳統,廣泛吸取了六國文化的精華,同時創作出了豐富的音樂表現形式,開創了古代音樂發展的新時代。

這一時期秦創立了樂府機構,設置了太樂和樂府管理音樂以及蒐羅音樂歌舞供皇帝欣賞,後宮列女萬餘人每日爲秦始皇載歌載舞。秦朝宮廷皇帝生活奢靡浪費,豪華精美的宮廷樂舞表演,伴隨着餘音嫋嫋的朝歌夜弦,彈奏着《阿房宮》,寫照着統治者的荒淫無度。

(編鐘)

兩漢時期,司馬遷將前代音樂的成果進行整理介紹,《樂書》開創了古代音樂史上研究整理音樂的先河,認爲音樂應當陶冶心性。政府統治思想在這一時期開始逐漸在文化等各個層面進行控制,儒家思想佔據了音樂的主導地位,春秋以來百家爭鳴的音樂藝術形態被徹底終結。

董仲舒作爲主推者,將陰陽、五行等理論加入了音樂之中,認爲音樂應當由統治者根據自己的政治態度和觀點去創作。

(董仲舒畫像)

這一時期的音樂展現着漢代氣勢磅礴之景,爲漢賦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這一時期音樂賦逐漸走向更成熟。

司馬相如《子虛賦》、馬融《長笛賦》、蔡邕《彈琴賦》等作品的產生,展現着漢代音樂藝術的無可比擬,賦詞伴隨着強烈的音樂讚頌着漢代之宏偉。

(圖 漢代樂舞俑)隋唐音樂——熱情奔放,燕樂流行

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以來家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大唐盛世的到來,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家實行文化開放政策之下,唐代音樂吸收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的精華進行創作。

唐玄宗一曲《霓裳羽衣曲》,盡顯大唐時代的風采,成爲隋唐時期音樂的代表,併爲世人所稱道。

(《大唐芙蓉園》唐玄宗與楊貴妃劇照)

這一時期,唐代詩歌加入音樂之中,李白、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詩歌多被世人編曲傳唱,廣爲流傳。

隋唐時期大量吸收和改造胡樂,融合漢地民歌進行改變,使得燕樂取代了漢魏六朝時期的清樂,加入了西亞樂器、表演等形式,這一時期琵琶、橫笛、箜篌、正鼓等打擊樂器和節奏樂器使得隋唐音樂呈現出熱情奔放的面貌、節奏鮮明。

同時,唐朝設立了龐大的音樂機構的,在官府提倡之下,民間天賦異稟的藝人在精心栽培之下盡情施展才華,使得新俗樂得到了充分地發展。

(圖 敦煌臨摹壁畫霓裳羽衣舞)兩宋音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

宋代工商業的繁盛和城市市民階層的崛起,促進文化的極大發展,突出表現即宋代音樂傳播廣泛,其中樂伎作爲重要代表,濃墨重彩。兩宋時期,樂伎活動場所衆多,加上夜市繁榮,使得樂伎多了商業化的色彩,人們流連於妓館、酒樓、瓦肆等場合,而樂伎在此表演。

(宋朝市井景象)

而樂伎的歌舞表演與宋代詞人的創作相關,詞既是文學體裁,也是流行音樂的歌詞。在樂伎的媒介作用之下,詞曲音樂結合,在樂伎的演繹之下,宋代人在詞柔美的曲調之中,暫時忘卻了人間的煩擾。

天性風流、流連於歌坊酒肆的文人墨客樂於爲這些美妙的曲調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詞。纏綿婉轉的音樂,吐露着文人墨客的壯志未酬和多愁善感,而這些卻成爲了宋朝的音樂寶庫流行在了大街小巷之中。

其中當屬柳永最富多情,科場失意,風流狂放的他浪跡在都市煙雨之中,一路且行且歌,在與歌伎的相處之中,感受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和生活,創作着表達市井的詩詞。

(圖 樂伎表演)最後說兩句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有着豐碩的文化成果,在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形成了蘊含深刻歷史文化的璀璨音樂體系。流行在現代社會的所謂古風歌曲,僅僅只是停留在有着幾句古典詩詞,或者是加上民族樂器等形式之上,永遠無法展現古代音樂真正的文化情懷,從而流傳千古。

但,這只是片面之詞不夠客觀。

之所以古風、古裝容易被批判,這還源於晚清中國“洋人至上”的思想影響,“洋人至上”思想裏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否定傳統文化,並將其視爲“糟粕”。時至今日,這種思想仍然存在,但已經披上了“客觀建議”的外衣,顯得苦口婆心,全是爲了你好。

傳統文化的復興是民族之幸,是民族文化的覺醒,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影響世界,今天也要這樣,但是我們經歷過文化斷代,要復興起來着實很難,以至於出現了一些所謂“不倫不類”的作品,這些作品遭到批判是肯定的,這一點也是不可否認的,但不能以此否定整個文化生態。

在浮躁的現代社會,要形成有真正生命力的民族音樂,需要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核心內涵。作爲當今世界上溯源最久遠的東方古老音樂文化的代表,古代音樂應當被現代社會所學習和吸收。

希望復興古文化的夥伴們能夠毅力前行,再接再厲,讓中國傳統文化徹底擺脫“糟粕”的影子,讓那些瞧不起傳統文化的人能夠認清自己的民族歷史。參考文獻:《漢書·禮樂志》、《詩經》、《教坊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