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再恩愛的夫妻、再和睦的婆媳,在家裏有孩子之後,關係都可能呈斷崖式下滑。

就拿麥迪娜和她婆婆來說,在《新生日記》中倆人還是人人羨慕的“神仙婆媳”,兒媳懂事乖巧,婆婆開明懂理。

但在有了孩子之後,倆人的關係便開始急轉直下,常常因爲帶孩子意見不合發生矛盾。

其實不止麥迪娜家,這樣的情況在有娃家庭很常見,比起劈腿、家暴什麼的,育兒觀不合纔是每個家庭裏更爲普遍的問題。

有種家庭關係殺手,叫育兒觀不合

曾經的神仙眷侶朱莉和皮特,不就因爲在孩子教育方式上有着嚴重分歧而離婚了嗎?

朱莉和皮特離婚讓人惋惜的同時,也警醒着我們:有一種家庭關係殺手,叫“育兒觀不合”。

另外,育兒專家們也不斷強調,最好的教育就是家庭幸福,育兒觀不合導致家庭矛盾重重是大忌。

那家庭內部存在育兒觀不合怎麼辦呢?

其實,在養育、教育孩子這件事上,99%的家庭都做不到育兒觀完全一致。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行爲習慣,在帶孩子過程肯定會存在差異。

育兒觀不合怎麼破?

育兒觀不合不是問題,不懂得解決辦法纔是問題。

今天Mommy就給大家分享一點小經驗,專治育兒觀不合,大部分家庭都適用。一起帶娃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無論是再高大上的理論,如果不能落地,那就是一堆正確的“廢話”。

如果你覺得老人餵飯不好,不妨自己上手試試獨自帶娃、買菜做飯、做輔食、做家務,或許被“折騰”一天之後,你便能理解老人餵飯不一定是因爲溺愛,而是因爲方便、省事,好騰出時間做其他事。

有了理解,一些“不合”的育兒觀便能慢慢轉變成“合”。

一起帶娃除了能讓人相互體諒、相互理解,更能讓人見識到不同帶娃方式產生的不同效應,從差異中學習到新的東西。

比如爸爸帶娃看起來粗枝大葉,但也正是由於這份“粗心”,讓孩子有了更多探索的空間,釋放自己的好奇心。

一起帶娃能讓人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並在差異中受到啓發,從而更新自己的“育兒觀”。接受差異

當育兒觀不合的時候,沒必要非要強求完全統一,接受彼此的差異,學會在差異中帶孩子。

大事講原則,小事裝糊塗。比如在媽媽這裏不能喫肯德基等垃圾食品,可爸爸卻笑咪咪地給孩子買了。

或許按照育兒專家會告訴你,這樣不行,會讓孩子學會“看人下菜碟”,漠視規則。但放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結果沒那麼糟,偶爾一次兩次的“偷喫”,既滿足了孩子對美食的無限幻想,也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教育的本質,不就是親子關係嗎?再好的教育,如果親子關係不和諧,怎能讓孩子入腦入心呢?

能統一固然是好的,要是不能統一那就接受彼此的差異,在差異中找到平衡點。

育兒觀不合其實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我們能給分工合作,達成互相理解,不用強求統一,充分利用差異,那育兒方式會更加靈活、全面,這不比爲追求高度一致的育兒風格而爭吵不斷更香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