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曹操帶着訓練好的水師及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騎兵開始討伐劉表。本來以爲這會是一場苦戰,沒有想到劉表死了,新繼任的荊州之主劉琮被傅巽問了一個問題就選擇投降了。

傅巽說你現在倚靠劉備,如果劉備打贏了,你覺得你能搞得定劉備嗎?如果搞不定,你還是荊州之主嗎?如果劉備打輸了,你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問完,劉琮就傻了。傅巽繼續說曹操是代表天子出征,做臣子對抗天子之軍隊是大逆不道,現在歸順是符合天下大義。

劉琮投降之後讓曹操喜出望外。到達荊州後曹操馬上去見老朋友蔡瑁,還爲得到蒯越欣喜若狂。他給荀彧的信中說:“我不因爲得到荊州而高興,卻因爲得到異度而高興。”異度就是蒯越。

一切順利的曹操開始有些飄,他盤算着江東投降,就順勢逼降巴蜀,這樣天下就重新合一了,所以對劉璋的使者張松自然沒什麼好臉色。

凡事樂極必會生悲,順極必會大挫,曹操沒有等到江東的投降,反而等來周瑜指揮黃蓋的火攻,大敗而歸。

孫權贏了。

雖然兩者兵力不成比例,曹操比孫權強很多,但論水上戰鬥力,孫權那幾萬兵的戰鬥力並不弱於曹操的水軍,甚至有可能強些。這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但並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強弱對比。

魯肅曾經跟孫權說: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魯肅死了,孫權沒有稱帝。

赤壁之戰後,劉備表孫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劉備領荊州牧。這個上表的意思很明確,大家都是大漢的一份子,雖然這個地盤上的事情是我說了算,但沒有人說我現在要當皇帝。

至於這個表最後漢獻帝有沒有批就不知道了,曹操看到這個表是什麼表情呢?似乎史書也沒有記載。

雖然說赤壁之戰客觀上奠定三國的版圖,此時誰也沒有想到分裂天下。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他們都認爲自己是東漢的一份子,只是誰也不服誰管,僅此而已。

他們搶奪的土地管理權的問題,而不是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因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曹操後來稱公再到稱王,這一點劉備和孫權也眼紅,但沒有辦法,人家是通過正規渠道上去的,由漢獻帝冊封的。

劉備認爲自己姓劉,曹操都稱王了,所以他也決定稱王,稱漢中王。顯然有重複當年漢王劉邦之態勢。當然他覺得自己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在上表漢獻帝的表中加了這麼幾句話: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爲爲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劉備說我這是權宜之計,現在是非常時期,曹操把持朝廷,爲了奪回來,我要稱王號召天下人。因爲手續不規範,等打倒曹操之後,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劉備有興復漢室的理由,孫權呢?

孫權啥也沒有,所以他不敢自己稱王。

關羽威震天下的時候,曹操考慮遷都,這個時候司馬懿、蔣濟等人向曹操建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六十》

這句話最核心的就是由朝廷出面正式承認江南的管理權屬於孫權,此時離赤壁之戰已經多年。

孫權得到這個消息,很開心,馬上寫了一封信給曹操,表示願意討伐關羽,但要求曹操保密。孫權爲箋與魏王操,請以討羽自效,及其不漏,令羽有備。——《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六十》

曹操當然不會給他保密,相反直接告訴關羽,不過關羽並沒有完全相信。

呂蒙拿下荊州之後,曹操的威脅解除,此時曹操表孫權爲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個是正規手續,肯定是經過朝廷批准的,其意思就是承認其半獨立狀態。

這個時候孫權做了一件很怪異的事情,一面向東漢稱臣納貢,另一方面向曹操稱臣。權遣校尉梁寓入貢,又遣硃光等歸,上書稱臣於操,稱說天命。——《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六十》

向東漢稱臣是很正常的,爲什麼向曹操稱臣呢?這裏的意圖顯然很明白,那就是希望曹操稱帝。

曹操稱帝對孫權有什麼好處?

曹操稱帝那就代表東漢已經滅亡,這樣孫權,劉備等人也就可以稱帝,天下就正式分裂。

事實上當時很多人勸曹操稱帝,比如陳羣說:殿下功德巍巍,羣生注望,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殿下宜正大位,復何疑哉!

結果曹操不爲所動,說了一句:是孫權小兒想把我放在火上烤。接着曹操又把孫權的信給別人看。

司馬光在下面留言評論: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加有大功於天下,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之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由是觀之,教化安可慢,風俗安可忽哉!

他說曹操怎麼可能沒有這種想法,這都是當時教化的功勞。正因爲教化之功,所以曹操纔有心而不敢做。這顯然是司馬光想向北宋皇帝建言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稱王和不稱王在古代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有些人說沒有區別,東吳反正一直在孫權的控制範圍之內,只是換個名稱。這樣的說法在古代是不對的,不要小看名義的力量,既然名義可以讓曹操不敢當皇帝,同樣名義也可以對孫權產生制約。

曹丕代漢之後,那就代表着東漢亡了。劉備說東漢沒有亡,在我這裏,所以他就稱帝了。孫權此時還是沒有辦法,他沒有理由稱帝,他只能選擇繼續向曹魏稱臣。

當孫權向曹丕稱臣,朝中大臣都來慶賀,認爲這是曹魏興隆的景象,實際上孫權是另有圖謀。

劉曄一眼就看出孫權的目的,他說:權雖有雄才,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士民有畏中國心,不可強迫與成所謀也。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爲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爲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封他將軍,那一片土地還是屬於魏國的,雖然是名義上的,我們去討伐可以討要回來,如果封他爲王,那地方的百姓會選擇忠於吳王,而不是魏的地盤了。

曹丕的想法是反正吳這塊地方不屬於我的,我就做個順勢人情,對自己沒有損失,最後劉曄的勸說沒有被接納,孫權獲封吳王。

孫權的吳國就名正言順得到魏的承認。最終孫權稱帝,建立吳,稱吳大帝,這就是孫權的算盤。

孫權一系列的動作唯一的目的就是要一個名份,所以有時不要小看名份,認爲名份是虛的,名份是很重要的。不管事實怎麼樣,承認和不承認完全是兩回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