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劉伶,一個三國時代的人物,一個魏晉時代的人物。看上去好像隔的很遠,實際上並不遙遠,劉備還活着的時候,劉伶就已經出生了。這兩個人有可比性嗎?

初看似乎沒有什麼可比性,一個是蜀漢皇帝,一個是酒鬼,兩個完全不同的人。仔細理一理他們的經歷,還是有挺多的共同的特點,最大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出生於底層。

劉備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小地主家庭,劉伶的出身是“竹林七賢”中出身最低微的一個,人長的有點猥瑣。劉備長的也不帥,耳朵很大,手臂很長,怎麼看也和帥沒有關係。

他們都有才,有能力,也有機會出仕,最終他們兩個卻選擇不同的道路。

劉備在族人的資助下在盧植門下學習,學業完成就回老家成了待業青年,在好兄弟公孫瓚影響力的作用下,拉起一支隊伍,這也算是在當地混出一點點名堂。

後來藉着老師盧植的光,以及公孫瓚的勢力,很快從試守平原令到豫州刺史再到徐州牧,被呂布搶走徐州後投奔許昌,被曹操舉薦爲鎮東將軍,後來赤壁之戰,孫劉同盟打敗曹操,在張松和法正的裏應外合拿下巴蜀,最終稱漢中王及稱帝,並建立季漢。

看上去似乎功成名就,實際上幸福嗎?

劉備一生東投西靠,最美好的時光都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他嚇的筷子都掉了,必須要裝,閒在荊州之時,長嘆長期不騎馬,兩腿都生肥肉了,最後爲報關羽之仇恨,爲顯示自己的武力,舉國伐吳,敗給陸遜。

大敗之時他長嘆一句:吾乃爲遜所折辱,豈非天邪,接着就氣病了,一年不到就在白帝城託孤走完了一生。

爲了能將基業傳下去,爲了能確保劉禪繼承,他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揮淚斬掉自己的嗣子劉封。

這大概是劉備的一生。

劉伶他也有機會出來做官,當他聽到朝廷要徵他去做官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喝醉,然後脫光衣服跑到村口去見朝廷特使。任何人都受不了這種行爲,朝廷特使也受不了。他常常坐着鹿車,帶一壺酒,然後跟人說如果我醉死了,死在哪裏就把我埋在哪裏。他老婆說你再這樣喝下去是不行的,結果他說要戒酒就應該正式一點,要買點酒祭祀一番這樣才正式,結果那祭祀之酒被他喝光。

喝酒多了就喜歡裸奔,當別人嘲笑他時,他會說我把天地當房子,把房屋當褲子,諸位爲什麼跑到我褲子裏來?

劉伶具體活幾歲並不知道,不過活的時間長度與劉備差不多吧。

這樣又增加了一個可比性。

劉伶之路和劉備之路,你會選擇哪一條呢?范仲淹說劉備不如劉伶一醉,他爲什麼會這麼說呢?

一提到范仲淹,人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種政治家的情懷。范仲淹給人的形象總是那麼積極向上。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自己勵志苦讀於醴泉寺,用兩升小米煮粥,粥凝固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留下"劃粥斷齏"這一成語。

他爲官清政,南宋理學家朱熹稱其爲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與范仲淹同時代的王安石則給出了一世之師,由初起終,名節無疵這麼高的評價。

人生誰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在打擊中不斷成長的,范仲淹也不例外。

他與歐陽修等人力推"慶曆新政",得到宋仁宗的支持,這些在電視劇《清平樂》中都有展現。後來親手推動"慶曆新政"的宋仁宗終結這一新政,范仲淹和歐陽修等人的人生就跌入了低谷。

苦悶中的范仲淹寫了一首《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其中寫道: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他說自己看《蜀志》,看着看着覺得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挺搞笑,每一個人用盡智慧,在自己身邊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最後勞心又勞力還只是弄個天下三分,卻沒有實行有效的統一。

范仲淹覺得與其這樣還不如像劉伶瀟灑。他接下去說人這一生分三段,少年時癲狂無知,老年時瘦弱焦悴,這樣只剩下中間這一段是最好的時光。知常容覺得這樣的分法還是挺有道理的,人在年少之時,不知未來如何,一癡,二狂是大部分人年少必經之路,大家都在迷茫中行走,尋找所謂的人生真相。

老年時已經懂得人生,但那時體力和精力都已經太過於不足,只剩下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回憶了。

人生最好的這一段就是除去少年之迷茫,老年之體弱剩下的這一段。

這一段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我們在幹什麼呢?

范仲淹說我們正拿着這一段時光來追求名和利,就算我們以後能夠官至一品,家有千金,那有什麼用呢?因爲誰也無法迴避這一段老年的到來。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所以他認爲曹操,孫權,劉備將這一生都用在爭權奪利,每天壓力下生存,擔心這個,提防另一個,從沒有像劉伶這樣自由自在過,結論就是劉備不如劉伶。

不過很快他渡過人生最艱難時期,又重新站起來了,調整了心態,適應這一種失落感,他就不再有這樣的想法,而是如同《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般。《岳陽樓記》是他走出低谷之後的作品。

你覺得劉備真不如劉伶嗎?如果你選,你該怎麼選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