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寫這篇文章是之前看了北大徐凱文的一則演講有感而發,相信很多心理諮詢師應該都知道徐凱文這個人,他年紀不大就已經成爲北大的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一位精神科醫生。

30.4%北大新生厭惡學習引發的思考

徐凱文老師在高校工作,是一位精神科醫生同時高校做心理諮詢服務(自殺危機干預與常規心理諮詢)。

根據統計大概有超過30%的北大新生出現厭學情況,要說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應該都是全國各地十分優秀的孩子了,可爲何如此多孩子出現厭學的情況呢?

徐凱文在自己曾經的案例中分析出一些原因,他介紹了一個很典型的案例,這個學生學習非常優秀,而且以這個孩子的能力、情商、智商將來一定可以有所作爲,但很可惜這個學生經常很抑鬱而去常常不知道自己活着究竟爲什麼,他說:

“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裏,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好像一直在爲別人活着,自己從未感覺活出自我過。”

徐凱文老師和這個案例工作了四年,最終還是沒能幫助他走出來。

根據觀察他發現在不僅在北大有這類學生,當下好多學生都出現這類問題,這些學生表現出來的症狀和抑鬱症類似興趣減退,快感缺乏,情緒低落,但和抑鬱症不同的是,的症狀表現並不如抑鬱症嚴重和突出,但空心病的心情低落就像溫水煮青蛙

而且更艱難的是,這類學生他們採取各種心理藥物治療都很難見效,這種空虛以及無意義感充斥在他們的人生中。

徐凱文老師大膽的給這類人“診斷爲空心病“,其實如果你瞭解精神疾病診斷會發現,“空心病”並不能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找到,可中國越來越多人有這個問題。

我們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還是在毀掉他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僅抑鬱好多精神障礙人數越來越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箇中國人當中只有1個人患有精神障礙,而這個數據到2005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17.5%。

這個數據中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率好像沒有太大的變化,可抑鬱焦慮強迫等神經症人數越來越多,上述這些數據並非人們空頭想象而是世界衛生組織最近調查的結果。

也就是十多個人裏就至少有一個人有精神方面的困擾。

談到空心病的問題,我想前段時間我看的一部電影有很大觸動,電影名字叫《學區房72小時》,很好奇的是這部片子幾乎沒有一位我認識的演員,但就是這樣一部片子卻在各大平臺的評分佔據高位。

電影《學區房72小時》講的是身處魔都上海的某大學副教授傅重,爲了女兒能上重點小學,在72小時裏搶一套學區房的故事。時間緊,任務重,房主還不斷地縮短籌錢的時間和提高房子的價格,在重壓之下,傅重與周邊人的矛盾不斷升級,最終讓他陷入瘋狂的狀態。電影的宣傳海報上,寫着“一切爲了孩子”的宣傳語,而影片裏,以傅重爲中心的幾位父母,都在爲了這個目標而奮不顧身。

“贏在起跑線”、“再窮也不能窮孩子”,這些觀念就像緊箍咒,讓國人不堪其重。

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學生做試卷,有句流行語: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但我們在臨牀諮詢中經常強調這種認知的扭轉,好多學生把自己的同學朋友當做敵人,可現實情況等他們長大後卻發現這些同學和朋友纔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財富”。

從小到大,我們所遇到的一切事都被功利的劃分了“有用”和“無用”:

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沒用的;上補習班是有用的,發呆是無用的;看書是有用的,摺紙是無用的;學習是有用的,觀察螞蟻是無用的;上網課是有用的,打遊戲是無用的;

這種觀念的造就下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整中國的自殺率都在下降,唯獨中小學的自殺率在上升。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的學生從小到大的課本多到很多成人都想象不到,但2018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公佈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更加誇張,達到了四十本。

也就是隻要我們的孩子走出校園很可能幾乎就不讀書了,這是何其的荒誕呀。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很多人對北大錢理羣教授這段話並不陌生: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他在說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其實身邊發生了一件很無奈的事情,當時他在上課,一個學生和他微笑,而且下課後經常跑到他身邊虛心求教,要知道一個老師能得到學生如此的認可是一件非常有成就的事情。

所以錢理羣教授也慢慢轉變觀念,一開始他以爲這個學生只是溜鬚拍馬。後來錢理羣教授更加耐心的給這個學生講課。

直到有一天,這名學生要求教授幫自己寫一封留美推薦書,教授欣然答應。

可這名學生拿到推薦信後就再也沒有聯繫教授,並且聯繫方式也隨之消失,這個時候教授才發覺這名學生之前做的事情只是爲了利用自己而已。

徐凱文教授認爲一切向分數看,忽視甚至對學生品德、體育、美育的教育,已經成爲很多教師的教育觀——他們完全認可這樣的教育觀,對自己的孩子也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地實施,精緻的利己主義孩子也是從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家庭走出來的。

而且被這樣價值觀培育出來的孩子,成長之後缺少共情能力。共情,是能夠深刻體會到他人在特定時刻所產生的感覺,也是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的能力。當下好多學生的空心病說白了就是因爲他們內心一直在跟隨這個焦慮的時代不斷往前,從來沒有回頭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當這些孩子真的擠破頭顱滿足了社會功利的要求時卻發現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最後迷茫惆悵。

古斯塔夫·勒龐 在《烏合之衆》中說到:

“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爲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感安全的歸屬感。”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這樣一句話: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有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以及有效的監督。

所以,要讓孩子知道,真正的快樂除了功利外在的東西外,還有內心的愉悅。

我個人認爲教育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百裏挑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