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新視點

衆所周知,控制血壓具有健康益處。然而,對於此前合併或沒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壓患者,或是血壓偏高但尚未達到診斷標準的人羣,降壓治療的作用是否一致,目前尚存爭議。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年會上最新發表一項覆蓋近35萬患者的研究表明,收縮壓降低5 mm Hg就大有裨益,而且,即使是沒有心血管疾病史,以及血壓正常或僅輕度升高的個體,通過降壓藥來降低血壓也同樣會減少心血管事件風險。

“這挑戰了目前‘只有高血壓或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羣才需要降血壓’的普遍觀點。” 首席研究員,牛津大學Kazem Rahimi博士表示,更推薦通過評估每個人的總體心血管風險來決定是否使用降壓藥。

大規模數據和細分人羣對比結果支持降壓益處

這是一項薈萃分析,來自降血壓治療研究者合作組織(BPLTTC),共納入了48項隨機臨牀試驗和348,854名受試者,旨在評估降壓治療對受試者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和死亡風險的影響程度。

在平均4年的隨訪中,收縮壓每降低5 mm Hg,心血管主要事件發生風險就會降低約10%;相應地,中風、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分別降低13%,7%,14%和5%。

重要的是,無論受試者在加入研究時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基線血壓水平是<120 mm Hg還是高達≥170 mm Hg,降壓治療和整體趨勢都沒有改變,獲益程度波動也不大。

研究團隊指出,大量、充分的數據讓結果更有說服力。“這項薈萃分析中,收縮壓<130 mm Hg的人羣中發生了近7000起心血管事件,這讓我們足以詳細統計降壓治療對這部分人羣的影響。”

對臨牀實踐的影響

對於這些數據的解讀,Rahimi博士表示:“儘管(收縮壓降低5 mm Hg)對每個人的影響相似,但這並不意味着每個人都應接受治療。是否啓動降壓治療,不應僅僅基於心血管疾病史或目前血壓,而取決於每個人的總體心血管風險,比如將來出現心梗、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大小。”

Rahimi博士進一步解釋,目前高血壓指南確實建議評估總體心血管風險,但僅在個體的血壓達到一定閾值之後才進行評估。“這意味着,大量個體由於血壓低於一定閾值(如140 mm Hg)而沒有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但我們的結果表明,如果整體風險已經偏高但血壓正常或僅輕度升高,也應儘早考慮服藥,他們可能會受益匪淺。”

反之,“有些患者可能已經是高血壓,但總體心血管風險較低,這些患者從降壓治療中獲得的收益也相對較少。”

Rahimi博士認爲,這些結果對全球臨牀實踐具有重要意義。“這不一定會導致更多的人接受治療,但會促進治療方法用於從中受益最大的患者。”

在ESC會議中,該環節的共同主席,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Diederick Grobbee教授評論認爲,“即使起始血壓相對較低的情況下,降壓治療以控制整體心血管風險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Rahimi博士進一步指出,在降血脂治療中,已經將整體心血管風險評估納入考量,而不是隻看膽固醇水平而決定診療方案。“在高血壓領域也應遵循這一策略。”去年發表於《柳葉刀》的超百萬患者數據分析也表明,基於整體心血管風險,而非僅根據血壓值判斷是否需要降壓治療,能夠預防更多心血管事件。期待更多證據能不斷推動對治療策略的回顧、審視和優化,讓更多患者逃過心血管疾病這一人類“頭號殺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