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這二人可以說是唐朝文學的巔峯,“李杜”在唐朝更是取代了唐代宗稱爲的“天下文宗”王維,成爲盛唐詩人代表。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麼李白和杜甫到底誰是第一,誰纔是詩中王者呢?

李白的名氣自不用說,在世時就已經是名滿天下,前輩賀知章更是稱李白爲“謫仙人”,唐玄宗也聞李白大名,召他入京。“白入翰林,名動京師”。可見李白當時的名氣之盛,追捧他的人那真是瘋狂啊。連皇帝,貴妃,一衆大臣都是李白的粉絲。而整天苦吟的杜甫,一輩子終老都沒有受到如此追捧。

縱使李白恃才傲物,杜甫憂國憂民,當時的人們還是沒有給杜甫過多的追捧,而杜甫也是李白的小迷弟。不過,李白的第一很快就要不保了。很多文人藝術家生前鬱鬱寡歡,死後的名氣卻特別大,杜甫剛好也是這樣的。

李白和杜甫的詩作,自然是後人無法跨越的巔峯,想要在盛唐詩上取得新的高度,那是比登天還難,尤其是李白那些渾然天成的佳句。而正因爲李白的才華出衆,後人無法模仿他,導致李白直接被人給拋棄了。太牛了,太天才了,別人也模仿不來,索性放棄了。而杜甫則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是值得學習的楷模的,是可以通過花費精力時間來學習和模仿的。宇文所安在《盛唐詩》中就指出了這個現象。

而且杜甫憂國憂民,忠君愛國,在封建社會時期那是佔領了道德制高點。我不僅僅是工匠精神值得學習和可以模仿,我還是品行高尚的忠君愛國人士,這一點豈是李太白可以相媲美的。不批判你李白奢侈浪費,放蕩不羈,恃才傲物就已經是給你面子了,還想和我家老杜相提並論?沒可能。

況且中唐之後,盛行近體詩和長律,李白天馬行空的古體詩和不拘格律就被認爲不如杜甫。晚唐五代之時,天下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文人顛沛流離,所以大家就特別認同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杜甫詩篇。而由於杜甫的詩篇又是可以模仿的,所以大家不僅承認杜甫的詩風,在技巧上也去模仿他,學習他。

中唐之後,杜甫的地位已經是高於李白了,因爲大家都認同他,模仿他,學習他。到了北宋時,有了范仲淹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楷模,宋朝文人更是把天下興亡作爲自己的責任,也更加重視詩詞的教化功能。而忠君愛國的杜甫則得到更上一層的推崇,直接被推上神壇。而李白就更慘了,中晚唐時只是驚歎李白佳句天成,模仿不來。這時候的文人則開始了批判,認爲李白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羈,作品那是“格調低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思想格調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不過也有欣賞李白的,蘇軾的風格就很像,也最接近李白。詩風,性格都很像李白,“筆有仙氣,自是太白後身”。不過,蘇軾與其他文人一樣,對杜甫也是推崇備至。蘇軾愛李白也只是欣賞他的才華,而不欣賞李白的品行。並且還尖銳地批判李白是“狂士”,不尊君主,人格上還有污點。詩文再好,可是人品不行,地批判。

杜甫經歷安史之亂,而宋朝剛好有靖康之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變成了宋代文人的真實體驗。於是有了“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不僅神似杜甫,形也像老杜。

宋代之後,推崇杜甫的都是主流思想,元代更是對李白詩歌進行了集中性的批判。思想格調不高,文辭又浮誇,詩歌形式又“不古”,根本不能當作風雅典範。明初朱元璋則是親自出手整頓文風,對浮誇文風是決不輕饒,文辭繁複的大臣直接揍。在忠君愛國的思想下,李白的浮誇之輩長期不受待見,而杜甫在明初又再次登上神壇。

不過呢,明朝後來文風大變,因爲詩歌和教化割裂開來了。大家終於可以推崇李白了,不用在詩歌上面繼續推崇杜甫的忠君愛國思想了。於是,對於李杜的評價也開始趨於客觀了,批判也言之有物了。風傳是《金瓶梅》作者的王世貞就指出七言律,杜甫那是神;七言歌,李白是神。並且說“太白以氣爲主,以自然爲宗,以俊逸高暢爲貴;子美以意爲主,以獨造爲宗,以奇拔沉雄爲貴。其歌行之妙,詠之使人飄揚欲行,太白也;使人慷慨激昂,唏噓欲絕者,子美也。”

比來比去,李白杜甫這兩位是各有所長,是春蘭秋菊,是烹魚和燒肉。於是李杜並尊,大家也達成共識,也不再捧一個殺一個了。

畢竟皇帝還沒被推翻,清朝的皇權再度加強,杜甫詩篇的研究又有了新高潮。由於研究的過於仔細,基本上是拿着顯微鏡研究的,最後研究出杜甫不夠忠君愛國,晚年還沒了報國之志,說到底不過是個追求功名的投機倒把之徒,簡直是人身攻擊了。後來西方文化湧入中國,也就慢慢得不提什麼忠君之類的了。

雖然新中國以後,杜甫還曾被當作“人民詩人”歌頌了一段時間,不過後來李白詩篇研究也逐漸多起來,李白的研究也向杜甫看齊了。

李白估計怎麼樣也沒想到,小迷弟杜甫在他們死後那麼多年裏竟然在思想格調上力壓他一籌,豪放不羈的個性竟然也要遭到批判。

李白VS杜甫。到底誰是第一?大家更喜歡誰的詩歌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