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歷史穿越劇而言,最大的BUG莫過於語言交流。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力推行“書同文,車同軌”,但與書寫並行的口語發音卻因地域的差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衆多“土音”方言。

而我國目前通行各省的普通話,基礎原型其實是明清時期形成的北京話,所以如果穿越回清朝,用普通話與古人對話,或許不會有太大的交流障礙,但如果穿越回唐宋甚至是更早的秦漢時期,那麼你說普通話,古人是完全聽不懂的。

這是因爲現代漢語和古漢語在語序和讀音上都有較大差異。

舉個例子,《論語》中有句話是“吾誰欺?欺天乎!”現代漢語會把駁斥的對象“誰”放到最後,讀作“吾欺誰”,但古漢語卻通過把賓語提前來表明自己的觀點、意圖。再比如古無輕脣(沒有f這個生母,而是讀作b、p),“芳”在現代漢語裏讀“fang”,但古漢語卻讀作“pang”,諸如此類。

在數千年的王朝更替和民族融合中,古漢語也逐漸消失,但並未徹底消亡,目前仍有少數地區的口語發音中仍然保留有古中原的痕跡,這個地方就是閩南。

閩南大體是今天福建的中南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閩中郡,但因爲這裏山川阻隔,又有百越雜居,秦始皇令其君長治之,實際並未納入秦朝統治。《漢書》記載:“得其地,不可郡、縣也”,閩中郡也成爲唯一一塊被秦始皇放棄的領土。

也正因爲這裏獨特的地理環境,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成爲了戰亂時期中原漢人天然的避難地。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入閩,此後隋唐時期,中原漢人又數次遷入福建,帶來了中原故土的漢語方言,並最終形成了閩南語。

所以,閩南語並不是福建固有土話,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古音。

閩南語聲母有十九音,與古音十九紐吻合。在語序上,閩南語同樣是賓語前置,省略介詞,在比較句中也將形容詞謂語前置,如:“汝水伊(你比他漂亮)”。

閩南語主語後邊常常不用“是”這個連接詞。如普通話說“你是我兒子”,閩南語則會說“汝,我仔”。此外,閩南語稱“你”是“汝”,稱“喫”爲“食”,稱“蛋”爲“卵”,把“孃家”叫“外家”,把“筷子”叫“箸“等等,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彙。

此外,在習俗上,閩南地區還保留有戰國以來的中原古俗,舅權就是其中之一。

閩南地區男子結婚,坐主位(地位最尊貴)的並不是家中長者,更不是父母,而是舅舅,可以說舅舅在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正如諺語所云“天頂天公,地下母舅王”。

此外,閩南語把錢叫做“蚶殼”,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貝幣,這種叫法是戰國時期中原先民對刀幣的稱呼和閩南地區百越居民對上古貝幣的稱呼融合之後形成的。秦朝以後,廢幣行錢,纔有了“錢”的叫法。但閩南卻將這種用法延續了下來。

正因爲閩南語與古漢語之間存在的這種傳承和保留,所以閩南語又被稱作是古漢語的活化石。1977年,美國發射旅行者號宇宙飛船時,還特意將閩南語錄制在了鍍金唱片上,帶到了廣袤無垠的太空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