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容覺得人生中有一項大智慧,這一項大智慧就是“不要”。很多人覺得努力之後怎麼可以不要,這是我應得的,正是在這種觀念之下,歷史上很多人橫受災禍。有些東西要了之後,如同魚餌一樣,要付出很大代價的。

商鞅受封於商地,結果車裂以殉;呂不韋受封十萬戶最後自殺;韓信先受封齊王,再受封於楚王,最後卻以謀反的罪名殺掉;伍子胥力挺夫差繼任吳王之位,最後死無葬身之地,可謂慘到極點。這樣的例子還有嗎?翻開史書還有一大堆。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句話的核心只有一個字:退。

退,大家都知道。

退簡單嗎?

退是一門藝術,很不簡單。這是今天知常容想與大家討論的話題——怎麼退,最妙的退又是怎麼樣的。退不容易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秦王要求他去打趙國,他說自己幹不了,推辭了。這其實是一種退,這種退怎麼樣?

這是掃君王的面子,後果自然很嚴重,最後白起死了,當然是非正常死亡。尉繚勸秦始皇花三十萬金離間諸侯,秦始皇覺得有道理,對尉繚很敬重,想重用尉繚。

結果尉繚覺得秦始皇這個人不可共事。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爲虜矣。不可與久遊。——《史記·秦始皇本紀》

他就選擇退,逃跑,結果還是被秦始皇強起,最終結果無人知曉。

退並不是你想退就能退得了,人入江湖身不由己,只要君王覺得你有用,你退了,那就是不給他面子,掃了他的顏面,這個後果很嚴重的。尉繚如果不是李斯從中調解,估計已經被秦始皇殺了。

那怎麼辦?范蠡歸隱

勾踐打敗夫差,血洗當年滅國爲奴之仇恨,他的心態已經完全扭曲了。曾經的壓抑因爲這一次的揚眉吐氣而完全爆發。范蠡很快感受到危險的氣息,他陪勾踐受苦,最後卻抽身而去,這已經是非普通人能夠做到的,但就算是這樣,也不容易。

《史記》中記載: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爲鴟夷子皮,之陶爲硃公。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細節,他改名易姓了,而且是不斷地改名易姓,這是不是有點像藏頭露尾一樣。

爲什麼這麼做,顯然是怕勾踐報復。

所以用逃的方式退,代價是很大的。

《國語》中將逃之前說的更詳細。滅吳之後,范蠡對勾踐說我不回越國了。勾踐很喫驚,接着就有威脅的話出來了: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爲戮。——《國語·越語·范蠡乘輕舟以浮於五湖》

范蠡說你想怎麼做就做吧,我按我自己的意志辦,最後無人知道其去向,當然也有傳說他根本沒有走,而是直接和西施一起被沉湖了。

張良的不要

逃是很辛苦的,到張良的時候,逃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爲什麼?

因爲越國的勢力在吳越一帶,而西漢的勢力是普天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不想做臣子,想歸隱,當然會猜你的動機有問題。

張良用的方法是不要。

劉邦曾經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分封天下之時,劉邦對張良很客氣,要封他三萬戶,而且這三萬戶由張良自己挑,這個太超規格了。當年樊噲作爲劉邦的內弟兼死黨,從底層一起混出來,立下這麼多戰功,也就受封五千四百戶,受封地也是劉邦指定的舞陽。張良受封的是他的五、六倍。

能不能要?張良這麼聰明自然知道這塊肥肉一旦喫下後果是很嚴重的,所以他說不要。

正因爲不要,所以漢初三傑中他的下場最好。韓信受封楚王,最後以謀反的罪名被殺,蕭何享受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最後不得不自污下獄,才換回安全。張良因爲沒有要,自然沒有被折騰。

張良不但沒有要,而且還擺出一副不理塵世的做法,道引不食穀,杜門不出歲餘。

有用嗎?

只要你還有用,這些做法就沒有用。劉邦要求他帶病輔助太子,呂后強求他必須爲其謀劃,後來幫助呂后成功後,他說想學赤松子去雲遊,呂后不同意。

這又讓我想起唐朝的李泌,一部《長安十二時辰》讓李泌這個人名被很多人熟悉。李泌想歸隱,結果唐代宗強迫李泌喫肉,娶妻,賜府第,目的自然是爲了讓他留下來幫自己。

張良的什麼都不要,其實"不要"的也很辛苦,很艱難。當然因爲不要,相對來說殺身之禍就避開了,同樣還需要如履薄冰。孫叔敖的要

知常容觀歷史,發現最妙的當屬孫叔敖,他的"不要"水平在我看來達到了登峯之極。

孫叔敖是楚莊王的國相,他去世比較早,好像不到四十就去世了。楚莊王是一個很有作爲的楚王,他是春秋五霸之一。

爲強大楚國作出重要貢獻的孫叔敖有好幾次被封地,結果每一次孫叔敖都拒絕了。後來孫叔敖去世之後,楚莊王很懷念。他看到優孟很像孫叔敖就想讓他當國相,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孫叔敖的份量。莊王大驚,以爲孫叔敖復生也,欲以爲相。——《史記·滑稽列傳》

孫叔敖爲什麼生前不要封地,因爲他知道以他兒子的實力很難保住這塊封地,他是大功臣,自然受封的是好地,這是他拒絕的原因。

不過他不要之時留下一後手,那就是他知道他兒子以後會生活不下去,就提前設計好路子,讓他兒子在極度貧困之時通過優孟討要封地。

事實真如他所料,當他兒子開口向楚莊王討要寢丘這塊在楚國人看來不詳之地,楚莊王很爽快地答應而且給了四百戶的封地。

孫叔敖完全可以生前向楚王叫寢丘之地,楚王會答應嗎?

不會答應。

如果答應,他就成了無道之君,因爲沒有一個君主會將不祥之地賜給有大功之臣。如果他兒子要,爲什麼楚王能給,這是表現楚王對有功之臣念念不忘的形象。

所以孫叔敖的不要一點苦都沒有受,不像范蠡要隱姓埋名,也不像張良一樣被逼站隊,同時還可以恩澤到子孫。

孫家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到漢朝,此時楚國已經滅國多年。

人的一生需要去爭取,但有些爭取到的東西想要放棄是很艱難的,像這些大智慧之人也很難做到十全十美。這又讓我想到一俚語: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

好處是好,但並不是所有的好處都能要的,因爲有些需要大代價。怎麼不要這麼好處,怎麼退,更是一門大藝術。爭是藝術,棄也是藝術,人生本來就是藝術的。

有人常撞南牆,有人遊刃有餘,你的爭與退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