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世家大族往往可以通過自身影響力左右一個王朝的政局,甚至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但如果要評選一個能夠讓世界歷史走向出現拐點的家族,那非播州楊氏莫屬。

播州楊氏是西南地區的一個土司家族,它的崛起還得從唐朝一場邊境戰爭說起。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南詔國發兵攻陷播州,唐王朝自顧不暇,命河西、河東、山南西道、東川等地募兵進討,如能收復失地,則“許以世守”。

在朝廷列土封疆的許諾下,太原一位叫楊端的人帶着自行招募的兵馬開赴播州前線。讓唐王朝頗爲欣喜的是,在缺兵少糧的情況下,楊端僅靠數千人馬就擊敗了南詔,收復了失地。

按照朝廷當時的許諾,在平定播州後,楊端受封播州宣慰使,成爲播州事實上的“土皇帝”,子孫世襲罔替,永鎮播州,自此,播州楊氏家族開始崛起。即使是在唐朝覆亡,軍閥混戰的五代時期,播州依然牢牢控制在楊氏家族手中。

宋朝建立後,楊氏牢記祖先“不忘自己是中原人”的祖訓,納土歸降宋朝。事實上,宋朝建立後,面對的是北有遼國、西有党項的複雜局面,對於已經世守西南百年之久的播州,根本無暇管控。所以,對於楊氏家族的主動投效,宋朝也是樂得接受,仍令其世守該地。

沒想到的是,宋朝這次“白撿”的便宜,卻換來日後最忠心的邊境屏障。

蒙古帝國崛起後,以彪悍的戰鬥力席捲全球。爲滅亡南宋,蒙古制定了東西兩路出兵的戰略,一路攻襄陽一線,正面突破南宋防線,另一路則攻川蜀,從大西南迂迴包抄南宋腹地。

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鐵騎,播州楊氏第14代後裔楊價統兵迎戰,死守渝瀘。宋理宗感念楊氏忠勇,封其“御前雄威軍”。楊價死後,其子楊文提出著名的《保蜀三策》,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在山川險要之地築城據守,以地利優勢來限制蒙古騎兵。

四川制置使餘玠採納了楊文的建議,並全權委託楊文所薦的冉璡、冉璞着手修建城池。南宋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冉氏兄弟以合川釣魚山爲依託,修築了著名的“釣魚城”,成爲扼守蒙古大軍入川的前沿主戰場。

恐怕宋蒙雙方都不會想到,這座在楊氏力主下修建的城池,會成爲改變世界歷史走向的“上帝折鞭處”。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10萬大軍攻打釣魚城時被城中飛石擊中身亡,大汗一死,蒙古大軍全線潰退。而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率領的西征大軍已經打到了敘利亞一帶,離歐洲近在咫尺,突然聽聞大汗去世,旭烈兀匆忙率主力回撤,導致艾因·賈魯戰役中蒙古西征軍大敗,自此,蒙古帝國的西征徹底結束。

播州楊氏在四川一帶的蝴蝶效應,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由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解體,歷史進入了忽必烈治下的元朝。

時間再轉向明朝。

楊氏家族第29代子孫楊應龍時,正是明朝萬曆年間。而這一次,已經傳承了700年的楊氏家族再次用一己之力詮釋了何謂蝴蝶效應。

楊應龍因爲寵愛小妾,引原配夫人張氏不滿,楊應龍一怒之下殺了原配和岳母一家。早對楊應龍胡作非爲不滿的貴州巡撫與其他土司聯名彈劾楊應龍。

素來暴虐猜忌的楊應龍一不做二不休,於1599年起兵造反。播州楊氏的叛亂,讓萬曆皇帝震怒,下令暫停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朝廷正在祕密實施的作戰計劃,全力以赴討平播州。

那麼萬曆二十六年,大明朝廷計劃做什麼呢?

據《明神宗實錄》記載,爲徹底解決倭寇問題,福建巡按御史徐兆魁向萬曆皇帝獻上“搗巢之策”,即征討日本本土。萬曆在和羣臣商議後,正式批覆同意實施遠征計劃。

爲此,萬曆皇帝首先是調廣西總兵童元鎮於浙江以爲遠征軍統帥,之後又命“閩中多備船隻,加以精兵二、三萬”,再派沈有容潛入日本“經略其地”作爲內應,聯絡日本國內反對豐臣政權的地方大名。

沒想到的是,播州楊應龍的叛亂打亂了明朝原本的作戰計劃,明軍紛紛開赴貴州平叛,遠征計劃擱淺。此後隨着豐臣秀吉的病故,明朝內部主和派以播州之役耗盡錢糧爲由,徹底否決了“搗巢之策”。而明朝也喪失了最後一次開疆拓土的機會,可謂白白丟了一個即將到手的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