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魯迅的言論是否合理、正確,一直存在很大爭議,不少網友甚至認爲魯迅先生只是民國版憤青,他的主張不但沒有得到承認,反而有許多荒謬之處,例如,魯迅先生曾經主張“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是一個典範,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近年來,關於魯迅的言論是否合理、正確,一直存在很大爭議,不少網友甚至認爲魯迅先生只是民國版憤青,他的主張不但沒有得到承認,反而有許多荒謬之處,例如,魯迅先生曾經主張“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是一個典範,那麼真相是什麼呢?

我認爲,這應該從現代東亞的經驗出發。

現代東亞

近代以來,東亞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不僅在古代中國,而且在日本、朝鮮和琉球,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黑船進駐日本之後,中國意識到如果不學習西方文明和技術,很難在世界上立足。

因此,在近代中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有的主張徹底復古(這種思想在近代日本和朝鮮也有),有的主張全盤西化,簡而言之,幾乎所有有識之士都在尋找拯救國家的方法,這包括胡適和魯迅。

魯迅爲什麼敵視漢字?

魯迅作品中有一個人物叫孔乙己,被當代人視爲酸腐的代表人物,但事實上,在民國時期,大學的重點教育不亞於孔乙己,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識字率還不到10%,此外,識字的人中,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書寫能力的比例較低。

孔乙己能寫得很好,這意味着孔乙己至少比當時95%的中國人要好。

另外,在科技傳播方面,許多西方科技術語在漢語中找不到更合適的對應詞彙,阻礙了科技的傳播,例如,現代化學家們努力將化學元素週期表翻譯成漢語。

因此,當時許多學者把中國落後的根源歸結於漢字的落後因素:中國識字率低是因爲漢字不像外國字母(日韓,實際上是字母)那樣容易掌握,這就導致了我國識字率低,新文化、新技術無法普及,阻礙了中國的發展。

魯迅當時也持這種態度。

不可否認,字母書寫有易於掌握的優點,例如,學齡前兒童只要掌握了拼音就可以拼出他想表達的任何句子,但是,如果他用漢字來表達,他恐怕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可能做不到——當然,字母字也有一些缺點。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爲什麼有些學者主張在民國時期廢除漢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繁體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實行簡體字,一方面解決了識字成本過高的問題,保證了文化不發生斷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