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中通快遞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坊間傳聞擬募集20億美元。高盛(亞洲)擔任獨家保薦人、德勤(關黃陳方)擔任審計師、富而德律所擔任獨家法律顧問。

中通與圓通、申通、百世(前身是匯通)、韻達統稱“四通一達”。2008年參股百世(當時菜鳥還沒成立),2015年投資圓通,2018年持股中通,2019年7月與申通股東簽署購股協議,2019年12月透過二級市場大宗交易獲得韻達2%股權,阿里用12年時間集齊“通達系”。

從2015年開始,申通、圓通、順豐、韻達先後在A股借殼上市。中通、百世遠赴紐交所,中通還成爲2016年美國資本市場最大IPO。

2019年,中通快遞以121億件業務量、19.1%的市場份額居中國快遞企業之首,是“通達系”課代表。

“嚴重依賴電商”

2019年,六大快遞巨頭中前五家市場份額顯著上升,齊刷刷超過10%,合計超過80%。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賽道擁擠,中小玩家有可能被擠下懸崖或被巨頭吞併。

2019年,中通業務量達121億件、市場份額19.1%,較2018年提高2.3個百分點;韻達業務量突破100億件、同比增長43.6%,市場份額15.8%,較2018年提高2個百分點;申通業務量增幅達44.2%,居行業首位,市場份額11.6%,較2018年提高1.6個百分點,直逼百世。

順豐業務量也漲了25.1%,至48.4億件,但7.6%的市場份額紋絲不動,不及中通的四成。

2019年,“通達系”份額合計達72.8%,較2018年提高8.2個百分點。

2017年國家郵政局發佈《快遞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2020年形成3~4家年業務量超過百億件的快遞公司。中通、百世已經提前“撞線”,圓通努把力2020年業務量有可能達到百億。

快遞業務量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電子商務。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41萬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實物商品零售總額達8.5萬億,佔比達20.7%。而且同比增速達到19.5%,遠高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速(2019年爲8%)。

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量635億件,其中網購業務量481億件,佔比75.7%。

2017年、2018年、2019年,網購對快遞總業務量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爲87.7%、89.2%和82.7%。

快遞業務量的四分三、增速的五分之四來自電商,這是事實。

“快遞嚴重依賴電商”的說法有本末倒置的意味。假如某人年薪20萬元,走狗屎運進入A公司、年薪100萬。旁人卻指指點點說,此人嚴重依賴A公司。相信很多人都想找A公司依賴一下。

再比如一個山清水秀的貧困縣,全年財政收入僅20億,靠發展旅遊財政收入達到100億。“嚴重依賴旅遊業”,建幾座鍊鋼廠、水泥廠擺脫依賴?

實物商品零售額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五分之一,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快遞公司與商品銷售平臺是電商生態中共存共榮的夥伴,分工不同、相互依賴、相互成就。

“四通一達”營收確認

1)你交的快遞費分哪幾塊

2019年,中國快遞全行業營收7498億元,業務量635億單,平均單價11.8元,同比下降0.9%,較2016年票低7.1%,可謂“溫和”。2019年電商業務量佔比較2016年提高了10.8個百分點。可以說,電商業務快速增長對快遞業務票單價下滑的影響遠沒有想象的大。

順豐票單價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近年來有所鬆動(特別是2020年上半年)。2018年、2019年分別爲23.3元、21.9元。由於採取直營模式,順豐得以將高額收費全額確認爲營收,2019年快遞業務營收達1060億元。

除順豐外,中國快遞公司均採用以加盟爲主的經營模式,包括“四通一達”。

這種模式下,攬件網點向用戶收取快遞費,扣除攬件收益後上交快遞平臺的款項包括面單費(本質上屬於信息服務費)、物料費、中轉費及派送費。快遞公司負責信息服務,力強大者包攬中轉及幹線運輸,派送費則由收件客戶所在網點獲得。

加盟模式下,快遞公司營收通常包括信息服務、派送及中轉收入三大塊:

信息服務

收入以面單費形式獲得。具體而言就是快遞公司通過面單採集客戶及郵件相關信息後,運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快遞服務全流程進行定位和查詢服務。

面單是每個件的唯一“身份證”,上面的條碼在收取、中轉、派送環節被依次掃描。加盟網店只有貼上面單,收上來的包裹才能進入快遞公司的中轉系統,才能最終被派送。

派送費

派送費由發件人所在網點收取,快遞平臺轉手付給收件用戶所在網點。嚴格來講,不應計入營收。

中轉費

中轉的時效性及處理能力是快遞公司的核心能力,相當於一個人的“腰”。腰不好的人既跑不快也無法負重。

中通是通達系中成立最晚的一家,其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率先開通省際班車及轉運中心,逐步將中轉業務由外包轉爲直營。如今“中轉直營化”的必要性已成行業共識。

2)營收確認有玄機

“四通一達”裏,中通每票獲得營收最少,2019年爲1.62元/票,同比下降10.7%。

這是因爲中通沒有像其它五家快遞公司那樣將派送費確認爲營收。理由是“我們在派送業務中的角色是代理”(we act as an agent for last-mile delivery services)。中通的會計處理方式更合理,卻被不識好歹的美國投機分子指責爲“坐支”並因此被做空。

韻達“從善如流”,自2019年起將派送費確認爲營收(佔比達48.6%)。2019年每單業務獲得營收達3.2元,同比“勁增”85%。剔除派送費,韻達每票營收同比下降4.9%。

“四通一達”營收只是票單價的一小部分,缺的那一大塊是收件網點的攬件費用。

3)韻達、申通單票收入構成

順丰采取直營模式,中通不將派送費納入營收,百世、圓通未披露細節,只有從韻達、申通的財報數據窺見加盟模式下快遞平均單票收入構成。

2019年,韻達、申通單票營收分別爲3.19元、3.11元,相差8分錢。剔除派送收入,韻達、申通單票收入較2018年分別下降0.08元和0.17元。

2019年,申通有償派送收費比韻達貴0.16元;中轉收費申通也多收了4分錢;但韻達面單費高達0.73元,比申通高0.32元,高出78%。

面單銷售本質上是信息服務收費。2019年,韻達、申通電子面單使用率分別達到99.63%、99.55%。

從韻達、申通快遞業務收入結構看,單票收入下降的原因不一而足,韻達降了中轉費、申通少收了面單費。

4)順豐降價效益改觀

採用直營模式的順豐,票單收入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但成本也很高。2018年、2019年毛利潤率都不到18%。

順豐最大的三塊營業成本是外包、職人薪酬和運輸,其中前兩項都是人力成本。

2019年外包、薪酬成本分別爲538億和117億,合計655.2億,佔總營收的58.3%。

疫情期間順豐表現出色,2020年H1業務量達36.55億,較2019年H1暴增81.3%。

儘管單票收入暴跌至18.4元,較2019年H1下降5.2元,跌幅22.1%,但毛利潤率卻奇蹟般地上升了1.3個百分點,至18.7%。最終扣非淨利潤達34.45億,同比增長47.8%;淨利潤率4.8%,較2019年H1提高1個百分點。

順豐有必要重新思考定價策略,降低收費、增加業務量,使規模效益凸顯。

無獨有偶,2020年H1中通也呈現業務量暴漲、單票收入下降。上半年中通遞業務量69.7億,同比增長29.8%;單票收入1.28元,同比下降22%。

中通是“中轉直營化”的先行者

順豐直營模式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歷經六年對加盟商的“強收強購”(2002年~2008年)。

中通成立於2002年,是通達系中最年輕的成員。2005年中通率先運營省際班車,開“中轉直營化”先河。與順豐不同,中通沒有搞通盤直營,攬件、派送由加盟商承擔,而在分揀、幹線運輸環節投入重資搞直營,加盟、直營兩模式的優點兼收幷蓄。

如今“中轉直營化”的必要性得到廣泛認同,通達系成員紛紛付諸實踐。但中通的領先優勢已經確立。

從營業結構看,中通幾乎就是“專門收中轉費公司”。2019年中通業務量達121億單,中轉費收入74.7億,佔到快遞業務收入的83.5%。每單中轉費收入1.4元,遠高於通達系其它成員。

2019年,中通單票中轉成本(包括幹線運輸、分揀及其它)約爲1元錢,中轉業務毛利潤率接近28.6%。2020年H1,中通單票中轉費降至1.07元,但由於油價下跌等因素,單票中轉成本亦降至0.79元,中轉業務毛利潤率仍有26.1%。

通達系其它成員中,只有韻達、申通披露了中轉業務的收入和成本。2019年,韻達單票中轉業務收入、成本分別爲0.91元和1.09元,毛虧損率20.3%;申通情況稍好,2019年單票中轉業務收入、成本分別爲0.95元和1.03元,毛虧損率9.1%。

疫情期間快遞巨頭紛紛降價,既是自保也算盡了社會責任,歸根結底還是賽道太擁擠。

順豐全直營、中通“中轉直營”。另外幾家“中轉直營化”還需鉅額投入,日子不會太好過,但看樣子能“挺過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