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 』

相信很多盆友們

都經歷過“抽筋”

靜坐時不勝其擾

睡眠間受它折磨

跑步中被它突襲

甚至溺水時因它致命

……

很多人隔三差五抽筋

會選擇讓“鈣”

背這個黑鍋

真的如此?

抽筋究竟是什麼鬼?

表捉急

就讓貼心的小編

好好跟您嘮嘮吧

『 回答 』

什麼是抽筋?

抽筋的學名叫 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作時肌肉突然變得很僵硬,疼痛難忍,難以動彈。

抽筋一般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最常發生在小腿和腳趾。其機制大多認爲是由於神經或肌肉應激閾值降低,使得 肌肉強直性收縮。

抽筋的常見原因血流因素: 如果存在動脈硬化、血管腔變窄、靜脈曲張、深靜脈血栓等病變,加之長時間保持某種姿勢致使靜脈受壓,迴流受阻,血流淤滯,造成代謝產物積聚於肌肉中,達到一定濃度就會刺激肌肉產生收縮痙攣,發生抽筋的現象。血鈣因素: 鈣離子在肌肉收縮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當血液中鈣離子濃度太低時,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閾值降低,低於正常的刺激強度即能使神經肌肉興奮,產生異常的收縮痙攣,引起抽筋。這種低血鈣性抽筋,常見於生長發育迅速的青少年、孕婦以及骨質疏鬆的老年人。

失鹽過多: 飲食中礦物質含量不足,嚴重的腹瀉、嘔吐,劇烈運動大量出汗後致使鹽份流失過多等原因,引起氯化鈉含量過低,電解質平衡破壞,致使肌肉神經的興奮性增高,加之肌肉局部的血液循環不好,代謝廢物堆積,肌肉很容易發生痛性痙攣即抽筋。過度疲勞: 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而造成肌肉過度疲勞,由於肌肉快速連續地收縮,放鬆的時間太短,肌肉收縮與舒張交替的協調關係被破壞,引起肌肉痙攣。運動後肌肉緊張狀態得不到及時緩解,睡眠不足等原因,導致肌肉局部過多的乳酸堆積,也易致肌肉痙攣。如肌肉或肌腱發生裂傷,更會加重痛性痙攣症狀。

姿勢不良: 姿勢不良迫使身體某些肌肉長時間處於絕對放鬆或收縮狀態,或以不適當的姿勢從事運動或肌肉協調不良,均會引起肌肉被動痙攣。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使腳面抵在牀鋪上,容易導致小腿抽筋。寒冷刺激: 肌肉受到寒冷刺激時常發生痙攣,比如夜間睡眠時腳和腿部受涼,夏天游泳池水溫過低,在寒冷環境中進行體育活動時沒有做充分的準備活動時,常發生抽筋。

抽筋時如何處理?

抽筋發生時 必須保持冷靜,如發生在運動時,由旁人協助或自行移動至合適位置慢慢坐下,先補充適量運動飲料或含糖飲品。

可對抽筋的部位輕輕按摩,並將抽筋部位的肌肉輕輕拉長,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做 肌肉反向持續牽拉,直至疼痛感消失。

如小腿後面的肌肉抽筋,可牽拉腳面使腳板翹起,同時儘量使膝關節伸直;如小腿前面的肌肉抽筋,可壓住腳板並用力掌屈腳趾。拉伸持續 時間大約20秒, 重複2-3次,視情況可適當增加重複次數。

拉長肌肉時 不可用力過猛,以免造成二次損傷。若抽筋的時間較長,視情況可選用熱敷或冷敷的辦法來減輕疼痛,或局部使用松筋活血止痛的藥水。

如何避免抽筋?

短時間的肌肉抽筋經過處理可消失,但再次發生的可能性仍很高。發生抽筋者應先了解抽筋的原因,針對原因做預防措施。注意日常行爲,多喝水,補充必須的能量, 注意飲食電解質平衡。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防止肌肉過度疲勞。鍛鍊時要 做好充分準備活動 ,使下肢的血液循環順暢,氣溫較低時鍛鍊一定要在充足的預熱前提下進行。運動量大出汗多時要及時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鹽分。運動前可對易抽筋的肌肉做適當的按摩。

中老年人的抽筋,除了補鈣外,還要 注意改善血液循環 ,積極治療原有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等。注意驅寒保暖 ,糾正不良姿勢。睡覺時易抽筋者,在睡覺前可針對易抽筋的部位做一些伸展操。若經常抽筋,又找不出原因,則需要 到正規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

供稿 |羅鑭

編輯 | 許洵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獲得授權

門診部

感染性疾病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