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並沒有生活在無菌箱裏,不管什麼時代,都面臨着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衝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直至現在,每個時代的“衝擊”各不相同。但只要始終堅持“爲患者着想”的準則,就出不了大問題。最終決定你能不能成爲大醫生的,最主要是在於你如何對待患者。”

——《指尖上的光明》

一輩子能做好醫生這一件事,就很偉大

張德秀教授從醫45年,退休後仍堅持坐診至今。

在接受採訪時,張德秀教授這樣回憶到,她在大學期間選科時,腦子裏想着:潘虹扮演《人到中年》裏一個真實的故事,影片中反應出患者治療中急需要做角膜移植。恰好這個時候有一個九歲的孩子去世,家裏付不起醫藥費,於是把角膜賣給劇組的情節......深深地觸動了年輕的張教授“我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眼科醫生,一生爲患者服務!”

每個醫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導師的指導。導師不僅是指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也包括在你身邊工作的同事。醫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技術,而工作平臺、工作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當時的張德秀教授是比較幸運的,年輕時有大學裏的專家、教授指導邊學邊幹,在日本留學時有著名的眼科專家指導。她說:“沒有一個良好的平臺,沒有領軍人物引領、沒有經過大量臨牀的實操和經驗積累,不利於開展工作,也不利於個人成長。”

心裏裝着病人,就能全心爲患者服務

張德秀教授說,“醫生的工作就是救治患者,對患者要有同情心是醫生最基本的體現。作爲一名醫學生從畢業後進入臨牀工作開始,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信念,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以便規範化指導自己的臨牀工作,循序漸進的積壘經驗,才能慢慢成爲‘大醫生’”。

問到張教授如何看病,張教授說

在醫療工作中,對患者臨牀表現要用全面的眼科知識來分析,對他的發生、發展、結果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也不能過度的檢查,過度的治療比如說: 一位癌症患者年齡八九十歲的老人患白內障,要求手術,現視力0.2~0.3,因爲老人身體狀況很差,這個手術我們暫可不做,不能考慮醫院的效益,手術而手術。“我們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爲患者着想,我們會給他(她)一個合理的建議,告訴他們不做手術的理由。

在疾病的診治過程中,技術水平、服務質量是同等的,要與患者多溝通。當然也會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總之我們要視病人爲親人,清清楚楚的診斷,明明白白的治療。

張德秀教授除了有淵博的眼科知識以外,對青光眼的研究和防治有獨特的見解,也作出了很多成績,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來。患者說:“我們能讓張教授治病,是我們的幸事”。而張教授說:“只要患者滿意,也是我的幸福”。

張德秀

愛爾眼科陝西省區副總院長

西安愛爾古城眼科醫院業務院長

首席青光眼專家、主任醫師、教授

現任陝西醫學會眼科學會顧問

陝西省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顧問

全國高教系統科技成果科研基金評審專家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眼眶腫瘤病全國協作組成員

原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全國委員

原陝西醫學會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原陝西省防盲指導小組副組長

原西安醫學會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國際眼科雜誌常務編委

曾任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眼科學系主任及一附院眼科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