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猗古稱郇陽,1954年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北沿,地理座標:東經110°17′30.7″---110°54′38.9″,北緯34°58′52.9″---35°18′47.6″.東西闊55公里,南北長33公里,總面積1339.32平方公里。西臨黃河,東望太嶽,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 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耕地 150 萬畝,人口 58萬,轄 14個鄉鎮, 375 個行政村。

臨猗古稱郇陽,堯舜時爲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裏畜牧牛羊,經營珠寶,成爲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6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等。臨猗是全省的糧棉大縣,素有“山西烏克蘭” 之稱。

經濟

2019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40.1億元,增長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88億元,增長5.9%;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83億元,增長1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71億元,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64億元,增長2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0938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408元,增長9.4%。

糧棉大縣

臨猗是全省的糧棉大縣,素有“山西烏克蘭” 之稱。這裏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年平均降水量 508 毫米,日照 2271 小時,無霜期 210 天,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每年的商品糧和商品棉曾分別佔到全省總量的 1/ 7 和 1/ 8 。 臨猗是全國的林果大縣。蘋果、梨棗、石榴等林果面積突破 100 萬畝,年產量達40億斤左右。林果業已經成爲我縣繼糧棉優勢之後的又一資源優勢,成爲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2004 年,邁入全國水果十強縣行列。

歷史文化

臨猗是山西省的文化大縣。遠古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文化在這裏都有遺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猗頓古墓、戰國東馬坑、隋唐雙塔、宋代銀棺、元代大堂等爲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

風景名勝

臨猗雙塔

雙塔又稱“雁塔”,位於臨猗縣城北隅雙塔學校內,據《猗氏縣誌》及兩塔碑文載,兩塔創自隋唐間,宋代重修。歷爲寺院,先後名爲“妙道寺”、“雙塔寺”、“雁塔寺”。雙塔之門,對向而立,俗稱西塔爲“白蛇塔”,東塔爲“許仙塔”。每年七夕,有“雙塔交影”之稱,又因雙塔上雁巢叢結,黃昏時小雁環飛,故亦稱雁塔。

臨晉縣衙

位於臨猗縣西北20千米處的臨晉鎮,是中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元代建築風格的縣衙。縣衙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以中軸線佈局分三層臺階式,依次爲大堂、二堂、三堂,周圍配以廊房。臨晉縣衙創建於元代成宗大德年間,是元代臨晉縣官員的辦公場所,明清兩代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2001年6月,臨晉縣衙成爲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猗頓:戰國時大工商業者。他在生計艱難時,聽范蠡建議來到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爲與陶公齊名的鉅富。

裴寂:字玄真,隋蒲州桑泉人,開皇間調皇宮擔任左親衛。大業中,歷任侍御史、駕部承務郎、晉陽宮副監。

張嘉貞:長安中,武則天拜嘉貞爲監察御史,不久又進嘉貞爲中書舍人,後歷任嘉貞爲梁、秦二州都督,幷州長史。

谷景生: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上將。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臨猗縣被列爲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