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的幾十年裏,京津地區陸續出土一些漢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墓葬的葬式都是古老的“屈肢葬”;據史料記載,這種古老的葬式產生於舊時器時代,曾經盛極一時,最終消亡於漢代;在其發展過程背後,反映出來的是人類社會的演變;在長達3000多年的時間裏,從葬俗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究竟經歷了哪些故事?或許我們可以從即將消亡的屈肢葬墓中找到線索;據專家研究發現,這個古老的葬式之所以消亡,是因爲它失去了依存基礎;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屈肢葬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盛行在人的社會,隨着人類不斷進化,社會不斷發展,屈肢葬慢慢被直肢葬取代,這個歷史節點出現在漢代;京津地區出土一批屈肢葬漢墓,也就是這種葬式最後的墓葬;墓主可分爲仰身屈肢和側身屈肢兩大類; 其中“仰身屈肢”根據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況等的不同,可分爲三型。

如易縣燕下都M34、懷柔城北M61墓主,右下肢微屈,左下肢稍伸,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左側;再如,元氏縣南程村M3004墓主、平泉楊杖子村漢墓女性墓主,面部與下屈肢均向右側;還有,邯鄲建設大街HWM13墓主,左下肢向內 (右) 彎曲,右下肢近直;二者均是左臂與身體緊貼,右臂微外伸。

“側身屈肢”中,下肢屈曲情況和程度有所差異;根據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況等的不同,可分爲二型。

例如,邯鄲渚河橋M5墓主,左手置於髖骨處, 左臂微內曲,下垂貼身;下肢上部與下部平行;張奪10NDZ2#MD TG1M9墓主,向左側身,右小臂斜內屈,下肢屈曲稍甚。

專家研究發現,雖然說屈肢葬在漢代呈現逐漸衰落的狀態,但是在這兩百年時間裏,這種古老的葬式還有“發展”的過程;這是怎麼回事呢?

專家經過對比,得出結論, 漢代屈肢葬墓的分佈區域較之東周秦代擴大,墓地增多,且新增墓地有一定數量;一些墓地中,漢代屈肢葬墓與前代屈肢葬墓並存,有的墓地中漢代屈肢葬墓的數量較之前代要多;漢代屈肢葬墓的使用時間長,基本從西漢初至西漢末或東漢初期,這使得葬式有了較多的發展;在繼承和沿襲前人屈肢葬的基礎上,由屈肢較甚發展爲普遍屈肢較輕,西漢中期至西漢末,較多屈肢葬的下肢屈曲度在140°~150°以上,並有一腿較直一腿彎曲者,原有的屈肢葬涵義大爲削弱;體現出與直肢葬的逐漸融合及向直肢葬過渡的特徵;另外, 墓葬形制、陪葬品與直肢葬墓的趨同,夫妻同墳及同穴合葬增多等也是漢代屈肢葬墓發展的體現。

可見,這個“發展”只是屈肢葬向直肢葬過渡,以及和漢代其他葬式相互融合的過程;它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京津冀地區的漢代屈肢葬在經歷200餘年的發展之後,在西漢末,至遲東漢初年走向消亡,該地區東漢墓葬中均不見屈肢葬者基本證明了這一點。

關於屈肢葬的消亡,許多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多是由文化、戰爭、政權的更迭等方面分析,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然而,究其直接原因,則是墓葬形制的發展變化;這怎麼說呢?屈肢葬基本以豎穴墓葬爲依託,需要豎穴墓葬的密封以達到或實現相關思想信仰及喪葬目的等;而在東漢初,橫穴墓葬基本取代豎穴墓葬,完成了由封閉向開放的全面轉化,於是,屈肢葬失去了依存基礎。

【參考資料:《屈肢葬考》《考古》《河北省漢墓發掘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