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 記者 鮑宇雁 實習記者 楊天姿】1950年11月,一列北上的火車滿載着志氣高昂的士兵停靠在瀋陽火車站,稍作停留,火車便一聲長鳴,風馳電騁般駛向了冰與血的朝鮮戰場。

這列車的戰士正是從溫暖的江南水鄉而來,奔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區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這支軍隊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1縱、8縱、9縱。新中國成立後,第九兵團各部分散駐紮在東南沿海一帶。按照計劃,第九兵團本來要先在東北進行修整,補充彈藥、被裝和給養,然而戰況緊急,軍情突變,未作停留,直接入朝,就這樣,第九兵團投身到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中。

“鋼鐵部隊”與“鋼鐵的人”的較量

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發動“聖誕節”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呈鉗形攻勢向鴨綠江全線推進,妄圖在聖誕節前消滅中朝聯軍,結束朝鮮戰爭。爲粉碎敵人的圖謀,志願軍於11月25日發起第二次戰役,位於東線的第九兵團奉命殲滅美第10軍進至長津湖的敵人。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形成,下游直通我國的界河——鴨綠江。長津湖地區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約1300米,山高路窄,林木茂密。這裏每年10月下旬開始進入冬季,至11月下旬白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多度,夜間氣溫則達零下40 多度,作戰環境十分險惡。

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第九兵團還將面臨着裝備精良、機械化武裝的對手。侵入長津湖地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是美國最精銳的部隊,二戰中他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沖繩島戰役中戰功赫赫,號稱“常勝師”,被稱爲“美利堅之劍”。長津湖戰役時,美第1師配備有重武器坦克、榴彈炮、迫擊炮及戰防炮以及空中支援。反觀第九兵團,步槍、機槍、手榴彈、爆破筒是主要武器,加之山路險峻,美軍飛機猖獗,大量汽車被毀,補給十分苦難。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第九兵團的戰士們迎着瑟瑟寒風,忍受着轆轆飢腸,將這支擁有着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裝備和補給供應機制的部隊一舉擊退,創造了“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蹟”。

鏖戰長津湖

第九兵團於11月初入朝後,決定採取“迂迴切斷、包圍殲擊”的策略。爲達到伏擊突襲的的效果,10萬餘官兵晝伏夜行,躲避美軍飛機的嚴密轟炸和低空偵查。爲抵禦嚴寒,戰士們把棉被拆了做帽耳朵,取出襪子做手套,剪毛毯做襪子……滴水成冰的酷寒中,戰士們一口乾餅一口雪,就這樣,第九兵團忍受着極度嚴寒、飢餓、疲憊,翻山越嶺,奔襲在茫茫雪原中,11月27日,悄無聲息地進入到預伏位置。

這天,長津湖地區突降大雪,氣溫降到零下30度,漫天飛雪中,隨着一聲令下,第九兵團向美軍發起猛烈進攻。翌日,成功將美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分截成5段,分割包圍在柳潭裏、新興裏、下碣隅裏以及古土裏,形成了分割圍殲的有力態勢。

美軍速用坦克、裝甲車、汽車組成環形防線,並憑藉強大的空中支援抵抗。志願軍第9兵團一面抗擊美軍攻擊,一面調整部署。28日晚,志願軍繼續對被圍之敵發起進攻。

11月29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終於意識到取勝的希望渺茫,下令東西線部隊全面南撤。

12月8日,當撤退到古土裏的美陸戰1師繼續南逃時,發現唯一可以通過汽車的橋——水門橋“又”被志願軍炸燬。說是又被炸燬,是因爲早在美軍抵達之前,第九兵團已經於12月1日、12月4日,兩次將水門橋炸斷。但美軍憑藉着從運輸機空投下來的組件,兩次均在24小時內成功修復了水門橋。爲了保護這一撤退的必經之路,美1師先頭部隊用一個營的兵力和 40輛坦克在水門橋嚴防死守。12月6日,第九兵團27軍80師組成兩個連隊的“敢死隊”,每個人身背50餘公斤的炸藥,在漆黑的夜裏,翻溝壑,越雪地,一邊衝鋒一邊隱蔽。終於穿過層層火力網,把敵人第二次修復的大橋連同根部基座全部炸燬。

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聽聞這個消息後,終於感到恐懼,他立刻上報求援,再次架橋。於是,美軍連夜緊急加工橋樑,就這樣,他們一邊修橋,一邊戒備,終於在48小時後第三次將水門橋修復通車。

12月13日,美軍撤離至興南、咸興地區,興南港外海、空火力強勢掩護,阻擋志願軍繼續推進。12月14日,撤退到興南港的“聯合國軍”開始登船從海上撤離。24日,最後一支美國軍艦撤離,長津湖戰役至此結束。

戰後,美陸戰1師的軍史上將這次長津湖的撤退稱爲“地獄之旅”。

冰與血譜就的英雄讚歌

1952年9月,第九兵團從朝鮮回國,行至鴨綠江邊,司令員宋時輪面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他脫帽彎腰,深深鞠躬。長津湖戰役——這個堪稱戰爭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見證了英雄的志願軍們英勇無畏、奮力殺敵的鋼鐵般的意志。太多從南方而來,第一次見到雪的戰士們,長眠在了茫茫的異國雪原。

在“死鷹嶺”的高地,美軍浩浩蕩蕩通過時,伏擊在這裏的志願軍戰士卻沒放一槍一彈,他們早已在整夜伏擊中凍成“冰雕”——他們保持戰鬥姿勢,手握鋼槍,面向敵軍,似乎還在準備隨時開槍。零下30多度的寒冬裏,身着薄棉衣、腳穿膠鞋的戰友們巍然不動——他們被凍成了冰雕。戰後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寫道:“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到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呈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痕與血跡。”

抗美援朝戰爭後,毛澤東在總結經驗時曾說,志願軍打敗美軍,“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在這場中美王牌部隊的對決中,第九兵團的志願軍憑着一股“精氣神”,將“聯合國軍”驅逐出北朝鮮的東北地區,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此次戰役以及西線戰區的勝利,一舉扭轉戰爭態勢,成爲朝鮮戰爭的拐點,爲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是怎樣的信念讓“雄赳赳、氣昂昂”的戰士不懼嚴寒、不畏生死,以血肉之軀直面敵人的飛機坦克呢?一位被凍死在死鷹嶺上的戰士——宋阿毛的絕筆詩或許能夠給我們提示:“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與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在無人的山間, 戰士們的身體還掙扎着想要回返, 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自2013年6月起,中韓雙方進行了坦誠會商。經過雙方相關部門多次磋商,最終確定交接相關事宜。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從異國踏上回家之路。當天上午11時30分,中國政府在瀋陽桃仙機場舉行了隆重的迎接儀式,半個世紀埋骨他鄉的英魂終歸故鄉。

公辭七十載,山河已無礙,魂兮歸故里。從2014年到2018年,共有589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回到了祖國。

參考文獻:

[1] 阿雷.鋼鐵“對話”長津湖[J].黨史縱橫,2013(08):8-10.

[2] 朱曉明.冰凍長津湖——抗美援朝著名戰役介紹之二[J].黨史博採(紀實),2010(09):9-13.

[3] 徐慶君. 冰血長津湖——“氣多”戰勝“鋼多”[N]. 解放軍報,2019-04-09(007).

[4] 梅世昌. 長津湖戰役研究[D].湘潭大學,2016.

[5] 劉波.冰雪中的英雄兒女——長津湖戰役鮮爲人知的細節[J].同舟共進,2019(11):65-69.

[6] BTV.“檔案”紀錄片——冰血長津湖 [EB/OL].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5MDk1Nzc0OA%3D%3D.html,20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