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期我們講過長江三磯其中的兩個,分別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採石磯和江蘇省南京市的燕子磯,今天我們講講另外一個:城陵磯。江邊常常出現一些凸出水面的山岩,三面環水,一面靠岸,這種獨特的山岩稱之爲“磯”或“磯頭”。長江上游地勢險峻、水流湍急,合適做渡口的地方並不算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地平、水流放緩,那些突出江邊的山岩(磯)就有不少具備成爲優良渡口的天然條件。城陵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在湖南省北部,岳陽市東北方向,洞庭湖與長江在此交匯,形成Y字形水道,城陵磯就位於江湖交匯口的長江南岸,面朝長江、背靠芭蕉湖,距離岳陽市中心約10公里,西北方向和湖北監利縣隔江相望。《水經注》記載:“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屆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矣。” “山在湘水右岸”所說的山是就是城陵山,山上有巴陵(岳陽古稱巴陵)故城。現在我們從地圖上看到只有洞庭湖入江水道和長江交匯,古代之所以說是三江口,是因爲沅江是單獨水道和湘江一同在此處匯入長江。在三江口下游 約2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有擂鼓臺遺蹟,據說是春秋時期楚莊王擂鼓平叛之處。

在古代,城陵磯是極佳的渡口,號稱長江中游第一磯,這個稱呼名副其實,一點兒都不虛。如果瞭解岳陽的話應該知道,如今城陵磯港這個天然的深水良港,常年不淤不凍,是長江八大良港之一,我國最大的內陸港。城陵磯港對岳陽甚至湖南來說都至關重要,是湖南的水運門戶。在水運優勢大於陸運的古代,城陵磯的作用更是重要,南綰三湘,北控荊漢。城陵磯不但是優良的渡口,而且還是水運交通咽喉和兵家必爭之地。從城陵磯沿長江溯江而上可達湖北、重慶、四川等地,順江東下可達江東各地,溯洞庭湖南入湘、資、沅、澧四水,更遠可通達雲貴以及廣西,戰略地位非同一般。

在南北對峙時期,北方勢力要大規模進攻南方,中路行軍路線必走荊襄一線,從荊州進入長江而後順流東下,城陵磯是首選渡口,控制城陵磯就可以扼守湘鄂水路交通咽喉,肥沃的江漢平原就是囊中之物,之後進攻方向有更多可選餘地。正因爲城陵磯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各朝對此都非常重視,亂世就不說了,各方勢力爲此打破頭,即使是治世也是非常重視對城陵磯的管控。明朝時曾專門在此設置巡檢司,“盤詰往來奸細及販賣私鹽犯人、逃軍、逃囚、無引、面生可疑之人”。明代巡檢司的分佈標準一般是按關津而設,即巡檢司設立地點必須是關隘要口。明代詩人楊士奇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過城陵磯》:“磯頭水落石層層,石上魚檣半搭罾(zēng)。忽望高樓出城郭,舟人指點說巴陵。”

清朝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勢如破竹,快速拿下雲貴湘等省後,將主力重點放在嶽州(岳陽)以抗清軍,清廷焦頭爛額、一籌莫展。以西南地區的地形來看,如果要大規模投放兵力,除了水運,真沒有太好的辦法。太平天國運動時,太平軍從廣西桂平(今廣西貴港市桂平市金田村)到南京的進軍路線基本上就是沿着湘江轉入長江,再順江東下攻入南京的。如果清軍能牢牢守住城陵磯,將太平軍堵在長江之外,則南京就沒那麼容易被攻克了。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即1899年,英國人率先在城陵磯開商埠,設海關,英美日等國都陸續在城陵磯設置洋行等各種公司和機構。城門上有一副對聯:“城陵據全楚上游,來百工,柔遠人,互市通商開重鎮;洞庭爲三湘巨浸,東長江,南衡嶽,關闌鎖鑰束中流。”這副對聯將城陵磯的重要性描繪得淋漓盡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