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寶貝的要求,爸爸媽媽總會盡力滿足。但久而久之,寶貝逐漸形成“這個世界能滿足我的要求,我能事事順利”的想法,如何才能讓寶貝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同時又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呢?

家裏的寶貝大概5歲左右,因爲家裏很多人都慣着他,所以寶貝有“我只要想要,就一定能得到”的想法,家長常常很頭疼。我要如何告訴他,這個世界不是他所想的那樣?

讓寶貝意識到不是所有的事兒都能稱心如意是簡單的,寶貝想要的玩具不給他買,想喫的菜餚不給他做,想贏的遊戲不讓他獲勝,都會讓他明白很多事情的結果不會順着自己的心意來。

解決問題的高明之處在於,如何讓他們接受這個事實的同時,可以積極樂觀地面對。

一個寶貝如果明白事情不能稱心如意,因此變得消極,甚至自暴自棄,就是得不償失的。很多父母爲了早日讓寶貝體會到社會的殘酷,選擇了“打擊”式的教育方法。寶貝無論做什麼,都會告訴寶貝“不夠好”。久而久之,寶貝確實不以自己爲中心了,但更讓自己變得邊緣化,性格上也會產生自卑。

我們必須弄清楚一點,意識到世界並不如自己所想,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步,同時也是妥協的一步。當我們要把這種思維傳達給寶貝時,要明白到這種挫敗感會給寶貝帶來的情緒,包括失望、憤怒與難過。而家長和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將這種情緒減小,轉而成爲積極正面的情緒。

可以通過以下3個方面

來應對寶貝的要求

1.要求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

面對寶貝的各種要求,家長需要判斷這個要求的合理性。如果寶貝的要求可以幫助他在這個年齡階段受益,就可以答應寶貝。如果這個要求對於寶貝只有壞處,或者超出父母承受範圍,就得告訴他,這個要求是不合理的。

2.需要和想要(need vs want):

家長需要分清楚,什麼是寶貝需要的,什麼是寶貝想要的。有一些寶貝想要的玩具和遊戲,可能本身並不是真的喜歡,而是從同學那裏看到,出於虛榮心,於是也想要。

3.寶貝提要求的方式(manner of asking):

寶貝在提要求的時候,如果能心平氣和地講出道理,就可以考慮滿足他,因爲這也是培養他提要求的一種方式。如果寶貝習慣用在地上打滾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則需要堅定地拒絕,如果因此滿足他,會造成讓他認爲只要撒潑打滾就能被滿足的錯誤觀念。

歸根結底,家長需要一套規則來限定寶貝的需求,這個規則可以有一定彈性,但不能通過嘴巴告訴寶貝,而應該從行爲上讓寶貝明白這些道理。

只有當寶貝明確瞭解到哪些父母會答應,哪些又是父母一定不會答應的,纔會讓他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順自己的心意。

教育心理學家會建議家長

這樣幫助寶貝建立正確的認知:

1.努力就會有回報:

有時候家長並不是不能接受寶貝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不希望寶貝不勞而獲。因此當寶貝提出要求的時候,家長需要讓寶貝明白這並不是不可能,但需要看寶貝付出多少的努力。

比如在和寶貝下棋的時候,寶貝無法接受失敗,氣餒地不下了或掀翻棋盤,就和暗暗學習如何下得更好有本質的區別。在寶貝認真思考之後,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寶貝贏一盤,讓寶貝體會到思考的樂趣。

寶貝在意識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稱心如意的同時,還需要知道,有些事情並非絕對,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2.沒有人是萬能的:

父母是寶貝最好的老師。寶貝在成長過程中,家人就是他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寶貝覺得事事都能順自己心意,本質上還是覺得家長可以滿足自己的一切願望。很多父母也喜歡在寶貝面前營造萬能的假象,享受被寶貝崇拜的感覺,其實並不一定有益。

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讓寶貝明白自己並不是萬能的,因此也無法滿足寶貝的一切需求。告訴寶貝自己做不到其實並不丟臉,與其做寶貝的英雄,做寶貝的朋友更加重要。去理解和幫助寶貝,讓寶貝對自己的盲目崇拜,變成理性的尊敬。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滿足寶貝的所有要求,是一種偷懶的教育方法。寶貝要什麼買什麼,說到底就是掏錢刷卡的事情。但如何讓寶貝認識到這個世界並不是事事順心,並幫助他樂觀面對,建立良好的心態,則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成爲榜樣的決心。

媽咪寶貝傳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