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病人抱怨:爲什麼在別家醫院的檢測報告(影像學、檢驗單和其他特殊檢查),換了一家醫院就不被承認,要再做一次?

有些病人因此懷疑醫生是爲了多開檢查抽提成,我們的醫生往往也很冤枉,一方面亂開檢查造成醫保超支會挨罰,另一方面病情需要也確實必須再做檢查。

因此,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解釋一下,所謂「重複檢查」的意義。

疾病是動態發展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疾病是動態發展的。而病人提供的報告可能是十幾天前甚至幾個月前的,不能反映目前的疾病狀況。

比如一名癌症患者拿着一兩個月前的普通 CT 報告來看病,在此期間,癌症的原發竈大小、侵犯範圍都可能已經發生改變。

對於一些急症而言,可能短短一小時內就會發生重要改變。

比如一名從高處跌落的患者,剛受傷不久拍的 CT 可以作爲初步診斷的參考,但是幾小時以後還是有必要複查 CT 和血常規。

如果患者出現了大量內出血的徵兆,不管距離第一次檢查多久,都要馬上覆查,以明確出血量和預估出血部位,爲後續的治療提供指引。

舉個栗子。

栗子(圖源:soogif)

我曾經在急診接診過一個高處跌落、雙側開放性 Colles 骨折(手腕上方前臂骨折)患者。

當時我正好輪轉到骨科,和上級醫生清創縫合、做好初步的骨折復位和外固定以後,病人交給普外科和胸外科處理。

傷後第一組 CT 沒有發現胸腔和腹腔出血,腹腔也沒有病理徵,所以普外科和胸外科也沒有太重視。

由於觀察室已經住滿了病人,他就被放在過道觀察。我出門上廁所的時候去關心一下病人,問他雙手痛不痛,順便檢查一下雙手末端循環情況。結果喊了好幾聲,他才迷迷糊糊半睜着眼跟我說有點冷。

那大熱的天,不少病人都喊過道里空調不夠涼,當時我就擔心病人是不是休克了,趕緊讓護士量血壓心率,發現收縮壓只有 60(正常一般在 90 以上),心率足有 120 次/分,這是妥妥的休克了。

第一反應:這人肯定有大出血!趕緊叫普外科和胸外科來看。

一複查 CT,果然,左側胸腔裏面一大包血,保守估計可能有 1000 毫升。要知道,這一包血在一個半小時以前根本不存在!

這個病人的命可以說是我一泡尿救回來的。

所以說,有時候不是不認同外院的檢查報告,而是不認同太久(這個太久可能短到幾小時)以前的檢查報告。

患者以爲的,和醫生想要的不一樣

有時候,患者會拿着其他醫院發現了甲狀腺或者乳腺結節的 B 超報告來看病,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血流信號對於判斷腫塊的良惡性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接診醫生很可能會要求病人補做多普勒序列(彩超)。考慮到多普勒超聲其實也算 B 超,病人可能會誤以爲是要求重做完全一樣的檢查。

或者是癌症患者在基層醫院做普通 CT 時,發現高度懷疑癌症病竈,被建議去上級醫院就診。但普通 CT 對癌症的診斷意義比較有限,往往需要增強 CT 提供更豐富的信息,結合血液癌症指標做參考。

但有些病人可能不清楚增強 CT 的意義,誤以爲醫生要求重複檢查。甚至有時候到了上級醫院,要求患者做磁共振,因爲 CT 和磁共振的機器長得確實有點像,有些患者因此誤以爲兩次檢查完全一樣。

不同醫院做的相同檢查,也可能結果不同

在影像科規培期間,我接觸了幾種常用醫學影像技術的信號調校。

從那時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在看 CT 或者磁共振報告的時候,順便看一眼儀器是哪個牌子的。

以磁共振爲例,飛利浦和西門子的產品都很好用,高磁場的機型產生的圖像都很清晰。但是不同品牌的儀器在清晰度、個別序列的信號值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別。

所以,很多對局部精細解剖結構要求高的科室,例如脊柱外科、關節外科等,往往需要臨牀醫生自己讀片,而且這些醫生在一家醫院工作久了,往往也更習慣本院的片子。

此外,CT 和磁共振其實都是多層掃描的,一次檢測下來可能要掃幾百個平面,而實際打印在膠片上的可能只有幾十張,很多不同層面的細節就因此而丟失了。

所以,讓病人重拍一張,可能是醫生想從自己醫院的影像系統上打開電子版,這樣局部可以放大查看,也能很方便地測量具體參數,不清楚的地方還能一個電話打給影像科的同事仔細聊聊,這些都是爲了更好地幫助臨牀明確診斷。

圖蟲創意

一點建議

最後一點小建議,這個經驗比較主觀,還請各位同行酌情參考。

如果一個簡單的常見病患者,拿着好幾家醫院的多份報告、一長串門診病歷來找專家看病,可能需要警惕潛在的糾紛風險。

因爲簡單的常見病完全沒有必要多家醫院反覆就診,只要診斷明確就應該開始治療了。而這類患者正是因爲對醫生不信任,或者對治療的預期太高,所以總想找別家看看,纔出現看了很多家醫院(包括全國頂尖醫院)還沒有敲定治療方案的情況。

這類患者可能存在一個相同點:只聽願意聽的。如果醫生陳述的事實和基於專業指南結合自身經驗給出的治療方案、治療結果、治療費用和他的預期不同,他可能就要去找別家醫院。

儘管他或許會顯得很誠懇,對醫生很尊重,但醫生說的每一句話他都不信,並且在努力尋找不同醫生的話之間有沒有什麼不同點。

當然了,還有一種比較弔詭的情況。

現在各地醫保出於節省開支、合理分配的目的,要考察藥佔比。而一些醫務工作者,尤其是藥物治療爲主的內科科室,爲了達標而不得不增開可做可不做的輔助檢查,從而「稀釋」藥佔比。

最後,雖然指標數據好看了,但實際醫保支出和病人負擔還是增加了。未來能否通過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解決這個矛盾,很多醫生拭目以待。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信任無疑是最寶貴的,它可以爲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患者們進一步理解醫生「重複檢查」的用意,在尋醫問藥的過程中不走彎路,不花冤枉錢。

同時,作爲醫務工作者自身,也要主動避免過度檢查、過度醫療,要對得起患者的信任。畢竟信任的建立很難,崩塌卻只需要一瞬間。(策劃:gyouza)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本文作者:菲利普醫生(知乎 I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