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几乎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家庭中父母的性格和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交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幼儿的对抗行为往往与父母的愤怒、批评等消极教育方式有关;幼儿的胆怯、退缩、自卑及依赖等行为跟父母的过度保护有关。

2、分离

完整的家庭结构及其家庭成员构成了幼儿认知和行为发展的基础。父母的长期外出、分开、离异等,会导致孩子情绪的消极、沮丧、伤心。

3、社会环境

上幼儿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站。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影响。

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心理行为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经常受教师积极评价的幼儿,性格和行为发展有着积极的效果。同伴关系方面,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会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冲动行为和破坏行为。

4、虐待

过度的体罚、惩罚、欺凌等行为,会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创伤,幼儿会产生紧张、恐惧、胆怯、沉默、孤僻、不信任、缺乏自信心、爱发脾气等问题行为。

二、内在因素

幼儿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1、遗传

生物遗传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对幼儿行为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2、需要

马斯洛认为,幼儿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对应产生的行为有饿了要食物,渴了要喝水,感到恐惧需要呵护,感到孤独需要关爱,感到迷失需要帮助找到答案,表达想法需要被表扬和赞美。

3、人格

在人的各种心理因素中,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性格极端或适应能力弱的儿童日后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4、疾病

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影响其行为的发展。身体的不适会造成幼儿格外敏感,产生依赖和自卑。

如何根据儿童心理行为进行教育诊断?

1、幼儿心理行为发展的特点

0-1岁:以触觉、动作的感觉输入为主

增强孩子的本体感和平衡感,发展视觉感受。遵循孩子身体发展的原则:二月抬头、三月翻身、六月坐、八月爬、十月站、周岁会走。

1-2岁:以视觉、动作发展为主

孩子会走后,信心增强,到处想去看看,此阶段孩子的观察力也非常敏锐。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主动接触和学习,比如自己尝试吃饭,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简单的拼凑几何积木等。

2-3岁:以语言、动作发展为主

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理解及听觉记忆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父母应该教会孩子识别性别、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词语及概念。通过与孩子说话,引导孩子进行语言表达,跟孩子一起看绘本,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3-4岁:不满足于单调的家居生活

提供丰富多彩的玩具和游戏活动,让孩子的感觉统合顺利开展。

4-5岁:建立基本的感觉判断和动作反应能力

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能力发展有了质的提升。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到社区、公园、动物园、读书馆、博物馆等场所,通过观察、交朋友来提升孩子的行为能力。

5-6岁:动作发展处于良好状态

这个阶段孩子逐渐变得独立,父母和老师需要整合多远感觉刺激,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复杂程度。孩子视觉和听觉发展更为充分,需要用动作技巧来提高孩子的行为能力。

2、如何进行教育诊断

01、教育内容要符合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并在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让孩子体验成功。

02、增强孩子的自我学习的效果,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03、要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使其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04、要考虑家庭生活和幼儿园教学的安排,尽量做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05、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迟效性和反复性,注意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06、3-6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开展家园共育,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给幼儿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

07、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信息、意志力、主动性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