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高陵出土石堆中,有學者發現了一塊奇特的殘碑石,殘碑石上出現五個完整的隸書文字,被專家們認爲其是曹操陵墓內的墓誌銘。至於此事是否爲真?五個隸書文字又會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07年左右,在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附近,當地考古部門正在進行一場緊張的科學發掘考察活動,而此次所考察的對象,正是位於此處的一座墓葬——高陵。在對高陵進行發掘時,考古專家們於墓中發現了一些隨葬品,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寶石瑪瑙等。除此之外,“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碑、“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文物也相繼問世。文物所刻文字中所提的“魏武王”,被考古專家們認爲是三國時期的梟雄曹操。

《三國志》中記載,在公元220年左右,曹操卒於洛陽,其靈柩就被安葬於鄴城的西門豹祠西部的丘陵之中。2009年12月27日,經過考古界專家們的一致認定,確認高陵內的墓主人正是曹操。次年6月,高陵被正式列入“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爲我國文化遺產寶庫增添新的研究素材。

不過有趣的是,在考古探索的過程中,關於高陵墓主人身份的爭論,卻從未間斷過。一方專家認爲,無論是根據史書記載來看,亦或是以墓中出土文物爲依據,高陵的真正主人應該就是曹操。更重要的是,在高陵內所發現的頭骨,經過法醫學科學推斷,發現其年齡在60歲左右,與曹操本人去世年齡吻合。

另一波反對者則認爲,高陵墓主人爲曹操的論斷應系誤判,與事實嚴重不符。反對專家稱,高陵絕非是曹操墓,因爲從其內2號墓的形制來看,其級別與曹休墓幾乎等同,既非王級也非帝級,而是等同於侯級。但可以肯定的是,高陵墓葬的出土,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對於研究漢代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生前曾以盜墓起家,自然不希望自己的萬年吉地也被打擾,因此採取了薄葬的形式。但是兩千年以來,高陵也曾遭遇過多次損毀,以至於陵寢附近出現了許多亂石堆。2012年7月1日,一位金石學者來到高陵附近進行探勘發掘,無意中發掘出一塊奇怪的石頭。

據該專家稱,他發現的石頭,應爲一塊石碑殘石,其材質爲青石,且形態極不規則。在青石殘碑之上,還留有隸書殘字8個,其中五個字尚且保存完整。經過專業解讀發現,此五個字分別爲“未、羊、國、牧、我”,字分上下兩排工整照應,中間以筆直的界格隔開。

正是這幾個字,令專家聯想到了該石碑殘石與曹操本人的關係。曹操生於東漢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即農曆乙未年,其屬相正是“未羊”,二者之間存在對應關係。與此同時,石中的“牧”字也直指曹操生前的官職,曹操在生前,曾先後擔任兗州牧、冀州牧,雙方相互之間可能存在某種有機的聯繫。由此推斷來看,此殘石很可能是曹操墓內的墓誌銘。

文字專家也對此殘碑石展開過研究,認爲從碑石文字字體風格來看,其手筆應該出自於當時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梁鵠。史書記載稱:“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於師宜官,以善八分知名,舉孝廉爲郎,靈帝重之,亦在鴻都門下。遷幽州刺史。魏武甚愛其書,常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爲勝宜官也”。可見梁鵠本人頗受曹操欣賞,漢末以及曹魏時期的宮殿題署,也多出自於此人之手。

由此看來,在曹操去世後,梁鵠或以梁鵠爲核心的一個小型書法組合,最有理由成爲高陵石牌書手的首選。亦或是在曹操臨終前,曾指派兒子曹丕、曹植等人爲自己辦成此事,而兒子們也自然而然地將梁鵠列爲“項目負責人”。

關於高陵所現殘石的祕密,至今仍未能得到破解,但是我們卻翹首期盼,希望考古工作者再接再厲,發掘出更多出土文物,繼而揭開曹操高陵墓誌銘的謎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