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於我國調查失業率統計的幾個問題

李曉超

失業率是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的指標,是各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根據數據來源不同,又將其分爲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通過抽樣調查獲得的失業率就是調查失業率。近幾年,調查失業率越來越爲社會各界所關注,爲滿足社會各界的需要,現就調查失業率的有關問題,與大家作一交流。

一、調查失業率反映的是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國際上對調查失業率的概念和方法有明確的界定

調查失業率是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的指標。進入勞動力市場也就是在尋找工作的勞動力才形成勞動力市場供給,而未進入勞動力市場也就是雖有勞動能力、而未在尋找工作的人員形成不了勞動力市場供給,如一些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出於各種因素考慮不想或不願尋找工作,就未形成勞動力市場供給,僅僅是勞動力市場的潛在供給。由於經濟規模以及勞動力供需結構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勞動力供給都能實現就業,最終勞動力供給就表現爲失業和就業兩種狀態,也就是勞動力供給等於就業人數加上失業人數。失業率就是失業人數除以勞動力供給,以反映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這一定義也是國際勞工組織(ILO)所推薦,爲國際通用的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的指標。

這一指標之所以爲普遍接受反映勞動力市場供需的指標,是因爲當失業率高的時候,它就意味着願意尋找工作的人中找到工作的人在減少;低的時候,意味着尋找工作的人中找到工作的人在增加,能夠反映出願意尋找工作的人找到工作的情況,能夠反映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

爲了確保失業率準確反映實際,也爲了國際標準的一致,國際勞工組織對失業人口和就業人口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就業人口是指調查周內爲取得報酬工作1小時及以上和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暫時離崗的人;失業人口是指沒有工作,近期尋找工作,且能立即去工作的人。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使用這一指標時,謹防對失業人口概念的把握,不能把所有沒有工作的人都視爲失業人口,只有尋找工作而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才是失業人口。

二、我國調查失業率的概念和方法與國際標準是一致的,但也有我國自身的特點,世界各國也都如此

我國失業率調查基本上是按照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標準進行統計的。失業率是失業人數除以勞動力供給,其中勞動力供給等於失業人數加上就業人數。失業人數是當前沒有工作,近3個月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工作能在2周內去工作的人;就業人數是爲取得報酬工作1小時及以上的人,包括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未上班但繼續領取工資的人,這與國際勞工組織的推薦標準是一致的。由於在短時間獲取全部失業人數和就業人數的困難,國際勞工組織推薦了抽樣調查,我國目前失業率數據也是通過抽樣調查獲取的,也就是在全國範圍內按隨機原則抽取一定住宅,然後對住宅內所有16歲及以上的人口就業失業狀況進行調查,以獲取就業人數和失業人數的數據。

國際勞工組織之所以提出的是推薦標準,就是考慮到各國實際情況的不同,各個國家按照推薦標準結合本國實際提出具體的做法,這是符合實際的。各國開展失業率調查時,在概念上、方法上等原則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做法上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異。如對於因單位原因暫時離崗,但僱主給出明確返崗日期的人,美國將其直接視爲失業,而歐盟要求必須有尋找工作行爲,才視爲失業。

我國在開展失業率調查時,始終堅守概念和方法等方面與國際標準一致,但也根據我國的情況,對一些具體問題作了一些符合實際的處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現出了外來人口,外來常住人口雖然戶籍不在城鎮,但也在城鎮調查失業率覆蓋範圍內;二是體現出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對農業和非農業人口採用一致的就業失業標準,從事農業的人口農閒時間如果正尋找工作,但沒有找到工作也屬於失業人口;三是體現出全年齡就業狀況,考慮到農村老年人仍會繼續務農,城鎮許多人退休後也選擇繼續工作,因此就業和失業人口沒有年齡上限。

三、對我國失業率調查容易產生誤解的幾個問題,這很大程度上與我國的特殊國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是否包括農業戶籍人口。我國失業率調查覆蓋了城鎮和鄉村,調查對象包括城鄉所有人口,無論是城鎮戶籍人口還是農業戶籍人口都是失業率調查的對象,即使農業戶籍人口現居住在城鎮,如被抽中就是失業率調查的對象,同樣城鎮戶籍人口現居住在農村,如被抽中,也是失業率調查的對象。

是否包括農民工。我國失業率調查在全國城鄉隨機抽取住宅(包括農民工可能聚集的宿舍、簡易房和工棚等),調查員將對住宅內所有人進行調查,當然失業率調查包括農民工,只不過在城鎮常住的農民工會被統計到城鎮調查失業率中,在鄉村常住的農民工會被統計到鄉村調查失業率中。

失業人口的界定。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一標準,失業人口要滿足沒工作、找工作和能工作三個條件。沒工作的人並不一定屬於失業,如不找工作的家庭婦女、退休老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就不是失業人口;疫情期間失去工作的人,多數暫時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也不是失業人口。

勞動力供給的界定。勞動力供給是就業人數與失業人數之和,並非所有成年人天然就是勞動力,那些既不就業也不失業的人不屬於勞動力供給。失去工作的人如果不找工作,就會退出勞動力供給;沒有工作的人開始積極找工作,無論是否找到,都會視爲勞動力供給。

四、失業率在各國之間存在着較大的不同,是各國經濟、就業失業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失業率因受經濟狀況、就業失業制度、人口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失業率差異較大。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失業率較低,高收入國家失業率低於中高收入國家;在地區之間,歐洲失業率較高,而東亞地區普遍要低一些。這其中有人口結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受就業失業制度的影響更大一些。這從日本和歐洲失業率一高一低的情況中得到充分說明。

日本失業率較低。除人口老齡化、移民門檻高和女性就業不充分等原因導致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外,終身僱傭制在穩定就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日本相當一部分就業屬於終身僱傭,在此過程中企業不能隨意解僱員工,工人也不會輕易跳槽,有助於穩定就業崗位,減少摩擦性失業。

歐洲各國失業率較高。歐洲由於高福利的失業保障制度,降低了失業人員找工作動力,抬高了就業預期,弱化了勞動者技能提升意識,從而長期失業較多,結構性失業增加。高稅收、高工資導致用工成本高,抑制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形成了較多的失業人口。

五、失業率與其他宏觀經濟指標存在着密切關係,但並不是簡單的同步同向關係

失業率與其他宏觀經濟指標如GDP存在着密切的關係。通常情況下GDP增長快,經濟規模就會擴大,相應就會增加就業崗位,失業率會降低;GDP增長慢,失業率會上升。不少經濟學家試圖尋求兩者之間的數學關係,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經濟學家奧肯(Okun)提出了奧肯定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奧肯定律的這種數學關係似乎就顯示出了失靈的現象,如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同比回落0.6個百分點,但失業率也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日本經濟增速同比加快0.4個百分點,但失業率同比持平。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技術進步、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而出現的一些現象。

由於經濟結構變化,比如吸納就業人員較多的服務業比重上升,就可能會出現雖然總體經濟增長放慢,但吸納就業相對較多的服務業增長還比較快,自然就出現了就業增加,失業率下降的趨勢;再比如,由於技術進步,在同等數量就業人員情況下,也可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所以,在分析失業率時,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增長快慢,去判斷失業率的高低。否則,會容易出現錯誤的判斷和結論。

(作者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