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面對的是美軍、韓軍等17個國家的軍隊。這些軍隊中,有的規模較小,僅具象徵意義;有的是營級規模,可配屬使用;有的則是師旅級部隊,具備在獨立方向的作戰能力。而真正在全部戰線起作用的,主要是美軍和韓軍。

美軍兵力遠少於韓軍,但是技術裝備極多,綜合作戰能力強;韓軍兵力超過美軍很多,尤其在一線交戰中承擔了比美軍更多的作戰任務,甚至美軍的建制步兵師中都編有2500人左右的韓軍,以供消耗。

所以在戰爭中,韓國軍隊的損失其實是最大的。甚至說,到現在爲止韓軍的損失數是筆糊塗賬,有很多種說法,但哪一種數據都不算少。

多年以來,韓軍總是被排除出戰爭統計之外。如有些人單純去對比志願軍和美軍的傷亡,由此去評估中美兩軍的戰鬥力。

事實上在中朝軍隊這一邊,抗美援朝戰爭中大多數戰役戰鬥的主角是志願軍,人民軍給美韓軍造成的損失是少部分;但是在美韓聯軍一方,韓軍的參戰要比美軍更多,如果對比人民軍參戰概況的話,韓軍的參與度更高,當然損失也更大。

甚至在很多次戰役戰鬥中,實際上主要是志願軍與韓軍在交手,如第二次戰役中的德川、寧遠之戰;第四次戰役中的橫城之戰;陣地戰時期的白馬山之戰和金城戰役等。

所以公允地來對比雙方作戰損失的話,以志願軍單獨參戰的傷亡來對比與其交戰的多國聯軍的損失(刨除人民軍的傷亡與戰果),其實後者根本就不佔優。

因此這也是一些人刻意去忽略韓國等10多個國家軍隊傷亡的原因所在,因爲加上了這部分的損失,美軍的實際戰損比也會非常難看,這會讓一些崇美的人非常不能接受,也會讓一些抹黑志願軍的人無法自圓其說。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當越來越多的資料擺出來之後,一些以往流傳度不低的黑段子也就現了原形了。如所謂的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一說,很多人可能都聽過。可到2020年了,還有人信這個的話,那可就真是非蠢即壞了。

當然了,之前大肆宣傳這些的人現在也沒有徹底認輸,他們依然還在創造和發明歷史。對於這些,我們也有必要一一批駁。

前面提到了韓軍傷亡的問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一塊。於是那些人又編出了一套新的說辭,這次不直接吹美軍了,改成直接吹韓軍了。即韓軍的戰鬥力在戰爭後期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僅連美軍都瞧不上了,甚至認爲跟志願軍掰手腕都沒問題了。

應該說,這些人的說辭其實是進階了。因爲之前可能就是純粹瞎編,現在的話則是半真半假。什麼樣的假話最難分辨呢?就是幾分真、幾分假的這種。

首先說真的成分,戰爭前期韓軍的戰鬥力的確跟後期是不一樣的,其提升是非常大的,這個沒有問題,的確是客觀事實。

韓軍戰鬥力爲什麼會提升這麼快呢?其實有多個方面的因素,我們這裏也簡單提幾點。

首先在武器裝備層面,志願軍入朝參戰時,韓軍的每個步兵師團裝備1個105毫米榴彈炮營;而到了戰爭後期,韓軍1個師團裝備有3個105毫米炮兵營和1個155毫米炮兵營,重炮火力基本向美軍看齊。僅僅韓軍這1個師團的重炮火力就比國民黨軍五大主力所有的重炮加起來還強。

除了重火力外,韓軍是全美式的裝備,而且在裝備標準上是與美軍現役部隊相同的,武器裝備的加成對韓軍戰鬥力提升影響很大。

其次在兵員素質方面,志願軍參戰時,韓軍最初的部隊已經被人民軍殲滅大半,後來拉起來的隊伍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且沒有經過良好訓練。而戰線穩定之後,韓軍在後方有計劃地徵兵、訓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補充機制;同時現役部隊也分批輪換整訓,戰鬥力自然有所提升。

另外在指揮方面,韓軍的師團級指揮官在幾年前大都是日僞軍大隊或中隊級軍官,缺乏指揮經驗。而戰線穩定後,韓軍選派軍官到美國接受系統性學習,同時現地軍官也在便實戰、便培訓,指揮能力也提升了很多。

由於陣地戰時期的戰線穩定,韓軍也很難再像戰爭初期的那樣經常出現大規模崩潰的情況。

所以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韓軍的戰鬥力提升確實是很大的。這個是客觀事實,沒什麼好迴避的。

在韓軍戰鬥力提升時,美軍已經被志願軍的零敲牛皮糖戰術和冷槍冷炮運動搞得受不了了,於是到1952年,大部分的一線陣地便由韓軍來接防了。

很多人都知道的白馬山之戰的守軍即韓軍第9師團;而在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第7師的步兵損失慘重後,接手的也是韓軍的第2師團。

應當說韓軍在白馬山和上甘嶺的作戰還是很頑強的,很多人就此認爲韓軍的戰鬥力已經達到了可以打敗志願軍王牌軍亦或是可以抗衡的地步。

但大家永遠不要忘記一點:

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是始終掌握着一線交戰區域制空權的(米格走廊範圍有限,主要是保障後勤線);而且在整個戰爭中,美軍的地面炮兵火力強度,始終是超過我們的。

以白馬山之戰來說,韓軍自己的戰史中這麼寫道,第9師團在戰鬥中得到航空、坦克和炮兵的有力支援:

美軍第5航空隊在晝間出動669次、夜間轟炸76次。在10天內,戰術空軍向敵火炮陣地和步兵陣地投下2700枚普通炸彈、358枚凝固汽油彈、發射5英寸火箭彈750發。

美軍第9軍團炮兵共發射炮彈185000發,用坦克(坦克支援89輛)和對空火器(注:應該是M16和M19自行高炮,常用於反步兵)掩護高地東側翼,阻止了敵人的迂迴進攻。

韓軍在總結獲勝原因中提到了三點:

第一:通過敵投誠人員預先掌握了敵人的企圖;第二:步、坦、炮特別是步炮協同得力,及時集中了火力;第三:適時輪換部隊,使部隊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上面提到的這些點,那個所謂的投誠人員我們都知道是谷中蛟。因此人的臨戰投敵對後來的作戰產生了極不利的影響,使得志願軍38軍在得到了較強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對敵發動的火力突襲效果不大。

而韓軍在得到有效情報後調整部署,控制了足夠的預備隊用於反擊,另外還與美軍協調,準備了足夠的照明彈、探照燈。美軍重炮兵和航空兵也進行了調整,以加強對韓軍的支援。

這些會對志願軍的進攻造成什麼影響呢?

首先,美軍的航空兵掌握着制空權,使得38軍在白天幾乎無法組織進攻。而在晚上,美韓軍用大量探照燈和照明彈照亮夜空,即便在夜間依然實施了76次轟炸,平均每個晚上轟炸7到8次,志願軍夜間作戰的優勢被極大限制。

而美軍第9軍團的重炮會起到什麼作用呢?

其不僅僅是可以在韓軍步兵反擊時擔負火力支援,主要是以更強的火力壓制志願軍炮兵的支援,同時以彈幕封鎖志願軍從出發陣地到白馬山的通道。這樣的話,志願軍在山頭上的守軍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始終要承受極大的火力壓力、始終在以少打多,而且時間稍長即會出現兵力、彈藥難以堅持的情況。

要知道,拋開韓軍所得到的重火力不談,僅僅是該部的子彈就打掉了將近460萬發,我們可以想象下在68年前的白馬山,志願軍38軍的這仗是怎麼打下去的。

要知道,38軍此戰雖然是以1個軍的番號參戰的,但各師都有守備任務,實際投入的是13個營另2個連,約4個步兵團多一點的力量。而韓軍第9師團全部壓在這裏,還可以隨打隨補,一線部隊始終能夠保證滿員。

在兵力、火力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對方還是嚴陣以待,有絕對制空權和堅固陣地作依託。在這種情況下,38軍進攻部隊依然奪下了394.8高地的大部分區域,並與敵反覆激戰了10天,在各連隊傷亡嚴重的情況下,依然展現了頑強的戰鬥力,王牌部隊的戰鬥作風可見一斑。

直到最後,也不是韓軍直接將志願軍打了下去,而是志願軍異國作戰在兵員補給上不及韓軍的隨打隨補,在對方空炮火力非常完善的情況下,拼消耗已經沒有了意義。加上當時上甘嶺戰役已經打響,在一線部隊傷亡率已經達到了約50%的情況下,遂主動撤離了394.8高地。

有人說38軍白馬山失利表明韓軍的戰鬥力已經具備了擊敗志願軍精銳部隊的水準。

但是白馬山僅僅是韓軍在打嗎?意外情況導致的情報優勢談不談?美軍的空中優勢談不談?美軍的重炮優勢談不談?隨打隨補和無限量的彈藥供應談不談?

在戰役中,美軍顧問曾顧忌到彈藥消耗量太大,考慮限制炮兵的射擊。

韓軍第9師團長金鐘五直接向美第9軍軍長提出,沒有炮彈便無法作戰。美軍專門又派來了1名上校,同時出動彈藥輸送連加大彈藥供應;美軍戰機每隔30到50分鐘出擊一次,實施火力支援和戰場遮斷;韓軍總部則從訓練所直接動員新兵,通過空運補給前線。

志願軍38軍的4個多步兵團始終是在跟這麼一個立體化的防禦網在作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普通玩家跟開掛玩家在同場競技。在這種情況下,開掛玩家贏了一次,就是開掛玩家的水平很高了?

其實,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無論是在白馬山之戰還是在其他戰役戰鬥中,始終就是普通玩家在與開掛玩家之間的戰鬥。就是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我們依然獲得了一次次勝利,因爲勝利得多了,反而讓人們覺得打贏纔是正常的。也正因如此,爲數不多的失利反倒顯得很突兀了。

如白馬山之戰屬於是志願軍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的一戰,同一批次攻擊的23個目標中,除白馬山外全部在當日或次日奪佔;下一批攻擊的11個目標中奪佔7處;一批的14個目標中,1處敵逃跑,奪佔10處,總的來說也是勝多敗少。

其實這些仗也都是在我軍在並不有利的情況下打贏的,志願軍攻擊部隊始終要受到美國空軍和重炮火力的限制。

就以白馬山之戰來說,雙方在步兵之外的條件互換,韓軍能打出38軍在白馬山那樣的作風和戰果嗎?美軍又可以嗎?且不說別的,就是制空權這一條如果條件互換,美韓軍隊都得敗得褲衩都不剩。

當然了,這是一種假設,事實上美韓軍隊始終在這方面具備優勢。

其在白馬山之後的上甘嶺戰役中,僅僅是炮兵就投入了18個營,其中105毫米炮兵營9個,155毫米炮兵營8個,203毫米炮兵營1個。在40多天戰鬥中,81毫米以上口徑炮彈打出了197萬多發;而志願軍儘管炮兵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重炮彈只有112566發。

上甘嶺戰役中,美軍第7師的步兵被打殘後,就是韓軍第2師團接手了。這個師團打得也很頑強,以前搞不明白,爲什麼美韓軍隊對這個師團的支援力度那麼大,基本兵員都打完一輪了,還在不斷添兵耗着,非要打贏不可。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第2師團師團長丁一權身上。

這個丁一權是僞滿軍出身,在韓軍組建時卻是元老級的人物,在韓國陸軍參謀總長蔡秉德被打死後,接任其職務,1950年7月又被任命爲韓國三軍總司令,指揮全部韓軍,並在1951年成爲韓軍第一位中將。

韓軍在戰爭中表現不佳,丁一權被迫辭職並赴美國留學,待其回國後卻僅被授予第2師團長的職務,丁一權感到大爲羞辱。

之所以高職低配只要是丁將軍沒有很好的作戰履歷,因此上甘嶺之戰就是丁一權高升的一個跳板,所以投入必然很大。

但這一次韓軍是進攻,儘管還是開掛玩家,但依然沒能打贏。爲了顧及丁一權的面子,在戰役還沒結束時間就將其高升爲第2軍團長了,起碼不落個戰敗高升的口實。

所以所謂韓軍戰鬥力比肩志願軍的這兩個著名戰例,其實背後的成色也就是這樣了。在大多數情況下,照樣是志願軍暴打韓軍。

當然了,美軍也別得意。這時候的美軍表現也比韓軍強不了多少,美軍跟志願軍也存在一樣的異國補充兵員的困難。所以美軍每個步兵師就編入2500名韓軍步兵,主要就是打陣地戰消耗的。

隨着志願軍以坑道工事爲核心的防禦體系確立,美韓軍在進攻時的空炮火力優勢被大大抵消。而一旦這個優勢被抵消後,美軍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都難以拿下志願軍的一個排級陣地。

很多人覺得這怎麼可能呢?建議覺得不可能的朋友去了解下丁字山之戰,看看美軍謀劃已久的這次進攻作戰是個什麼結局。

而志願軍這邊經過了1952年的裝備升級和戰術調整,已經越來越能掌握攻擊敵堅固陣地的要訣了。而且依照美韓軍隊陣地的不同,還確立了攻而不守,攻而堅守,輪番攻擊,反覆殺傷等多種不同的作戰原則。

最終兩軍在一線交戰地域出現了美韓軍攻不動我陣地,而我則能不斷攻殲對方的情況。

可這些戰鬥畢竟都是小規模的,自陣地戰進入穩定交戰期後,雙方均難以奪佔對方的核心和縱深陣地。韓軍自認爲自身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美軍都打不下去的情況下,還在叫囂什麼“單獨北進”。

結果北進是虛夢一場,在金城戰役中反倒是被志願軍把其核心陣地給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有人說金城戰役中韓軍後期的反擊很堅決如何如何,韓軍那幾十萬人再不堅決點,臉還能掛得住嗎?美軍都不得不給韓軍擦屁股,這都到什麼程度了?

韓軍表現真有那麼厲害的話,美軍第8集團軍的泰勒將軍是不是得開個慶功會祝賀韓軍?結果是,泰勒將軍連跟韓軍將領握手的面子都沒給。

憑什麼這個面子都不給呢?對自取其辱的人,爲什麼要給這個面子呢?

要知道,美軍給韓軍擦屁股,自己的555重炮營營旗都給擦丟了。當然了,韓軍更丟人,堂堂首都師白虎團團部被志願軍10多個人給包了餃子,榮譽旗也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

所以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說了,韓軍戰鬥力的提升,無非是從不及格到及格的進步。但要說跟優等生比肩,那還是往後稍稍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