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在盛京城(今天瀋陽城)南邊十多里地的地方流過,老年時候叫小遼河。這渾河是沙子底,河水非常清亮。鴨子在水上鳧,鴨子的爪子是黃色還是青色,都能看的非常清楚。水裏遊的小魚小蝦,你站在岸邊都能數的一清二楚。

渾河是如此清澈,跟非常混沌的黃河有天壤之別。那爲何要叫渾河呢?據老輩人講,這和老罕王太祖爺和太宗皇太極有關。

後金天命十二年(公元1626年)春天,老罕王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但明國還佔據遼西走廊,老罕王就帶領二十萬八旗大軍,殺向寧遠(今天興城),打算一直打到山海關。但沒想到,到寧遠就遇到麻煩了。

這個寧遠城的守將叫袁崇煥,別看他只有二十郎當歲,但很有頭腦,提前做好部署,特別是運來當地最先進的西洋大炮。當時明國在山海關等地守將卻被嚇破膽,不敢發一兵一卒去援助寧遠,寧遠城已經成爲一座孤城。

老罕王打仗都是先禮後兵,先發了一封勸降信。沒想到這袁崇煥是喫了豹子膽,就當着二萬多守城官兵給撕了。並當着大家面,扎破手指,滴血對天發誓,至死也不投降。

以前還有明國將領敢這麼對待老罕王,老罕王勃然大怒,聲稱一定要活捉袁崇煥,好好地羞辱他一番。

但歷史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因爲袁崇煥依仗有最先進的紅衣大炮,而且寧遠城修的很堅固,遲遲攻不下來,而且還使得很多八旗勇士獻身。於是皇太極勸說老罕王,連夜撤走。

第二天清晨,袁崇煥見清軍遲遲沒有來攻城,就派探子去打探消息。探子回來說,清軍已經連夜撤走。

袁崇煥心想,對方攻不下城,而主動撤走,以前還沒有,必然造成清軍心理動搖,可趁此機會去追殺,或許能佔點便宜,於是派軍隊去追殺。

袁崇煥軍隊順着小遼河去追殺,當趕到彰驛站的時候,突然看見河水漂來黃澄澄的渾水,仔細一看,那黃澄澄的東西全是馬糞。馬糞沿着河水流淌過來,足足流了兩個時辰。(過去一個時辰相當現在兩個小時,兩個時辰就是四個小時。這裏確實有點誇張,袁崇煥不可能在河邊看馬糞看了四個小時。歷史上的明國說的寧遠大捷,只是寧遠城沒攻下,並沒有趁清軍撤退,主動出擊的事情。)

袁崇煥見有這麼多馬糞,說明老罕王的軍隊就有非常多的騎兵,追上,很可能是中了埋伏。即使沒有埋伏,對方這麼多人馬,自己也沒好果子喫。而且守城的優勢紅衣大炮和堅固城牆,這裏是一點也沒有。袁崇煥馬上調轉馬頭,帶領軍隊趕緊撤回。

實際上,清軍即沒有那麼多人馬,也沒有設什麼埋伏。老罕王坐的大船正停靠在距離彰驛站十來裏的南河沿碼頭(埃金堡)。清軍的探子已經來報,說袁崇煥正帶領軍隊追來。皇太極正在燒柴火,一聽袁崇煥還敢追來,一生氣把手裏的木柴折斷,木頭掉入河水,河水一下混了。皇太極心想,把馬糞倒入河水中,嚇退袁崇煥的追兵。

但當時清軍人馬只有三百多匹馬,怎麼可能收集那麼多的馬糞呢?這時候大貝勒代善過去,正爲收集不了那麼多馬糞發愁。皇太極就給代善指指燒木柴的灰燼,說把這些和馬糞攪合到一起倒入水中。大貝勒代善一想,這是好主意,於是他們就按此計策,把馬糞和燒木柴的灰燼攪合到一起,倒入水中,水一下子就混了。

還別說,皇太極出的招真靈,真的把袁崇煥給嚇跑了。這些混合的馬糞水一直流了好多天,才全部流進遼河。日後,皇太極當上皇帝,還記得這事情,命令把小遼河改名渾河。這就是滿族民間傳說,渾河一詞的來歷。

故事講述人於福原

原故事記錄人胡延烈

滿族文化網編寫出品。

相關文章